《一面》教学设计之三
苏教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
1.学习鲁迅先生与劳苦大众息息相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质以及同黑暗势力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刻貌传神、形神兼备的写作方法。
3.推荐鲁迅作品,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加深对鲁迅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标题“一面”有什么含义?
分析:“面”既概括了文章内容——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又点出了文章重点——我所见到的鲁迅先生的一面;还揭示了文章主题所在——“一面”成了力量之源,鼓舞着我踏着鲁迅的足迹前进。
2.文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鲁迅先生的“瘦”?
分析:写“瘦”表明鲁迅长期的忘我工作影响了他的健康,也充分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关切、热爱。
3.文章结尾的几段不属于对“一面”的记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全文的第二部分,是议论和抒情,它们建立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化了记叙的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一面》的开头运用了几个伏笔?
分析:在文章的前边某处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暂不详说,只作一个交代,这就叫伏笔。在后文适当的地方,对于前边交代的内容再加以详述,或予以点明,这是对伏笔的照应。伏笔的要点在于暗藏不露,正如林约所说,“伏笔苟使人知,亦不称妙。无意间过,当是闲笔,后经点明,才知是有用者”。《一面》正是这样,在文章的开头,简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我”的身份和“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并设下了几个伏笔。
(1)“我”本来是要去接班,但因车没有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里暗示了时间范围。也就是说,“我”无论做什么事,遇见什么人,甚至与鲁迅先生交谈,都要在半小时内结束。这就给下文“我”与鲁迅先生当时只能会见“一面”,设下了代笔。
(2)“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L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即使这样,“我”仍一刻不差地去上班,表明“我”是一个为了生存而拼命奔波的穷卖票员。此处不仅仅介绍了“我”生活的艰辛,而且为“我”后文中买不起书,鲁迅先生慷慨相助,因而事后更加怀念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设下了伏笔。
(3)“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我”为什么只想到去内山书店呢?别的地方不可以去吗?内山书店是由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开设的,那里经常卖进步书刊,“我”是个售票员,能抓紧空闲时间到书店来,可见,“我”是个进步青年。这又给下文中的“我”把鲁迅先生的著作当作精神食粮,每当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更加怀念鲁迅,设下了伏笔。
看似寻常的一般性叙述开头,却为后文设下了三处伏笔,为“我”开启情感的闸门作了铺垫,说明“我”的怀念是有深厚的感情渊源的。这三处代笔,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全部开启,抒发了作者在“一面”相见中受到的巨大鼓舞,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5.本文是怎样通过描写人物外貌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分析:这里,我们要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1)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2)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的外貌,一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3)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的外貌描写。
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2)用抒情笔调写感受,烘托人物。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3)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
以上诸多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6.《一面》是怎样运用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分析:映衬是把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或把相关、相对的两种事物组合在一起进行叙述或描写,从而构成衬托、对比关系。可以是一种事物两个相反方面的映衬,也可以是两种相反、相对事物的映衬;可以用人物衬人物,也可以用景物衬景物。《一面》中作者通过多角度的对照、映衬,表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以及对“我”的巨大鼓舞。文章开头写道:“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形象地烘托出当时冷酷的环境。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我”看到《毁灭》时的极其兴奋和迫切的心情,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写出了意外和兴奋的心情,这两句以景衬人的心清,景是阴冷的,心情是兴奋的——对鲁迅译著的热爱,从而映衬出作者把鲁迅译著当作一种无比快慰的精神享受与获得力量的源泉,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敬仰。
另外,文章开头写“我”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但当知道自己所遇到的竟是一向敬仰的鲁迅时,“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二者对照映衬出作者从鲁迅先生身上得到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以至“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
这两处的映衬充分体现了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和信赖,也说明了鲁迅先生所以赢得敬仰和信赖的原因,从侧面烘托出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
7.结合课文,说说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第一部分的记叙中,作者适当地抒写了自己的感受。由于抒情、议论有具体的事实、细节的描写作基础,作者又写得情真意切,因此起到了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作用。但作者意犹未尽,又在第一部分的记叙之后,用单独的一个部分发表了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在与鲁迅见过“一面”之后,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投入监狱。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后远赴马来亚,又因参加马来亚共产党的活动而被迫离境。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即使“被人随意辱骂、踢打…… ”但是,“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作者为什么能这样坚强呢?因为他知道,“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段话写出了作者从鲁迅那儿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生命有了支柱。接着,作者更直接议论道,鲁迅先生逝世了,但“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作者心情沉痛,但他懂得要继承鲁迅的遗志;他冷静地认识到,革命尚未成功。文中写道:“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这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深远影响。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着有机的联系,是全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前面已经指出,作者在对鲁迅的外貌、神态作细节描写时,渗入了自己的感情,如记鲁迅的眼光是“正直而慈祥的”,交织着“严肃和慈爱”。至于直接抒写感受的语句更是充满感情,如作者在认定自己见到的是鲁迅后写道,鲁迅是“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作者认为鲁迅与革命者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表达了自己崇仰敬爱、仿效学习鲁迅的心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