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例一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说实话,对风筝有一种惧怕感,或许是因为鲁迅的深刻,怕因自己的肤浅而不能理解他的深刻,以至让学生在学完后因迷惘而一无所得,误人子弟的罪名自己是无法承担的。所以在初一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采用了“灌”的方法,把教参上要求的内容一股脑儿的全倒给了学生,看得出来,学生除了迷惘就是不解,可我没有办法。因为心理的惧怕感,先生在我脑中完全僵化了,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因为这次的失败,一说起《风筝》,我连连摇头,这文章很难的,鲁迅文中深刻的思想让初一的学生怎么能懂呢?和我持同样意见的老师也不少,或许大家都不知道该怎样把鲁迅的思想传达给初一的学生,所以怎一个“难”字了得。
重提《风筝》是因为毛卫华老师和陈莉老师要到省市上公开课,《风筝》的大讨论也由此开始了。关于课堂主题的呈现,作者自己是为了揭示国民的麻木性;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陈莉老师把他定位在对先生自省意识的理解;关于国民的麻木性,我的课堂已经失败了,由此我认定这是很难实现的,听完了陈莉老师的课后,我发现要学生读出先生的自省意识也是很困难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呢?和徐伟莲老师的一次谈话提醒了我,《风筝》所处的单元是以“爱、亲情”为主题的单元,那编者的用意是不是也就是要我们引领着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爱和亲情”就够了呢!于是我开始重新确立主题,就把“爱和亲情”当作本文的课堂主题,什么麻木、自省、悲哀全都一边去。为了突出这样的主题,我有意识的把文中的一些内容丢弃了。设计了如下的教案:
一、导入
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飞翔的五颜六色的风筝时,心情怎样?(生答)
看来同学们对于风筝的记忆都是美好的,愉快的,可是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同学却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板书《风筝》)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划出你认为本文中比较重要的词语
B、划出鲁迅先生对于风筝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的情感的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
A、“风筝飞翔,我心飞翔,这是我们同学看到风筝的共同感受,但是鲁迅先生呢?他在异乡的天空看到风筝,涌上他心头的是什么呢?
B、“先生‘惊异”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能说说你的理解吗?那么“悲哀”呢,这种情绪好象有点不合常理啊,我们看到风筝,联想到的是快乐,他怎么会是悲哀呢?
3、研读课文
原来是他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
A、小时候鲁迅自己喜欢风筝吗?为什么?
B、弟弟喜欢风筝吗?从哪里看出来?
C、弟弟为什么要背着哥哥做风筝?风筝被哥哥踩坏后,弟弟的神态怎样,如果你用语言来表达,你猜弟弟会怎么说?
D、哥哥踩坏弟弟的风筝时会怎么说?
E、你能站在哥哥的角度上说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F、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
4、对比分析
A、三十年后,当先生再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他还觉的愤怒吗?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B、这个时候你感觉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哥哥呢?
C、三十年后,当哥哥还在为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那个错误而耿耿于怀,希望补过时,弟弟呢?他是怎么对待那件事的?
D、你能说说,哥哥当年犯错,现在悔过,弟弟全然忘却的原因吗?
三、小结:是爱让哥哥对弟弟严格要求,希望弟弟有出息以致毁坏了弟弟的风筝,同样是爱
弟弟接受了哥哥的行为。
本来是为“爱和亲情”设计出的这个教案,但是我看着看着就觉得按照这样的思路也能和学生一起讨论作者写作的主题——批判国人的麻木性,为国人的麻木而悲哀。“爱”和“悲哀”在我的脑中交替,我开始害怕如果真开始上的话,会不会变成四不象呢?既归结不出爱也得不出悲哀的原因。但是害怕归害怕,文字的教案还是应该在课堂上实施后才知道有没有效果。我只好带着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到哪的想法,惴惴不安的走进了七年纪7班的教室。在唐老师和刘小英老师的辛苦下,她们把我的课整理如下:
引领者:陈军梅 遂昌二中 七(7)班 (借班)点评:唐红辉
一、课引: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有什么感受呢?
生杂:很高兴,很快乐,想和风筝一起飞。
师:总之,同学们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翻开课文风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感知课文、学习词语
1、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课文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做两件事:画出鲁迅先生和我们不一样感受的词语;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是你不会读的或者是你不懂的词语。
2、划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你觉得不会读不会写的生字是哪些?读完后自由写到黑板上去。在生字词下加点。不懂的词语打问号。
(生自由读书,5分钟后六七个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生字词。有以下这些生字词,老师重点给加点字正音。)
瑟缩 发见 苦心孤诣 嫌恶 憔悴 肃杀? 丫杈
师:“肃杀”是什么意思?
生1:很冷
师:联系课文句子理解。
生2:形容秋冬天气寒冷。
师:这位同学能很快的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很好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让学生先在语境中猜读,然后再查字典。)
三、把握情感基调
3、师:刚才大家通过主动的努力,把自己不会地学会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年的鲁迅看到放风筝时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1:嫌恶
师:那是他小时候的感受。那中年以后呢?(他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问学生就不会误答了。)
生2:惊异和悲哀
4、师:他看到风筝为什么“惊异”?谁能告诉我?
生1:因为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
师:那是因为弟弟的原因。
生2:因为弟弟很喜欢风筝,而我又不许他放,看到风筝感到惊异
生3: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师: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时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感到惊异。(好的,这个问题我们先谈到这里)
5、师:那么“悲哀”从何而来呢?
生1:小兄弟向往风筝,而我却不许他放,将风筝折断了,扔在地上,后来知道了玩是儿童最正当的游戏。
师:事情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生2:小时候踩坏了弟弟的风筝。
6、师: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小时候这件事。课文应该在③④两段。弟弟喜欢风筝吗?哪些词语写出了弟弟是很喜欢风筝的,抓住词语说。
生1:几乎、跳跃
生2:呆看
生3:小半日
(可以将这几句话朗读一下)
7、师: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而且是入迷了。那么我喜欢风筝吗?
生齐:不喜欢。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1:我不但不爱,而且嫌恶。
师:“嫌恶”是什么意思?
生2:讨厌,厌恶
师:他为什么嫌恶风筝?
生3:他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玩的。
师: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
生4:爱学习,有知识
生5:将读书和玩乐相结合才好。
生6: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师:做风筝不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结合的吗?
生6:读书和玩乐要两不误
生7:半天读书,半天玩。
师:这是小时候鲁迅的想法吗?
生:不是,
师:这对中年以后的鲁迅来说就合适了。小时候的鲁迅则认为玩风筝是不是有出息孩子该做的事呢?
生齐:不是。
8、师: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他发现弟弟做风筝时,他是怎么做的?
生1:毫不犹豫的踩破了。(可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他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做这件事时他的神态是怎样的?
生齐:愤怒的。
师:你对“愤怒”是怎么理解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