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之五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要点: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读懂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对比映衬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用具:幻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古诗朗读背诵 (用幻灯显示:)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学生朗读背诵全诗
   2、学生讨论:
    ①本诗写的蜀相是谁?是哪一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你对这个人及这部作品的了解有多少?
    ②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叫2--3位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谈谈上面的两个问题。
   4、老师总结:
    从刚才的2--3位同学对这首诗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大家对诸葛亮这个人比较了解。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是三国时著名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家,而最显著的是他的足智多谋。早年不得志,隐居隆中,在那里过了十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后来,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他。他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受蜀国人民的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三国演义》又称
   《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它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描写了百年左右发生的事件,中间着重写了历时约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集团各,把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作为主要对抗面,并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孙权集团虽然也是刘备集团争斗的敌手,但更多是作为刘备集团对抗曹操集团的联合力量。作品紧紧抓住曹、刘两个集团的矛盾这一主线,刻画了曹操和刘备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展开了一系列人物、事件的描写。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通过写诗人专程寻访丞相祠堂和对诸葛亮的评价,来表现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的崇高景仰和缅怀之情。
  二、小说知识介绍
  师:刚才我们简单了解了诸葛亮及《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冰心在《忆读书》中说,她七岁时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不知大家是否也很想阅读《三国演义》?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长篇小说,我们该怎样阅读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阅读小说的方法。
  幻灯显示:
   1、小说是以_______为中心,通过完整的_______和______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2、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________ 。
   3、小说的情节一般情况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有时前头还有_____ ,结尾还有_______。
   4、小说中人物的描写方法丰富多样,有概括介绍,也有_____介绍,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______和_____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______描写。
   5、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
   6、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
   (注:以上问题可事先让同学在课前查找有关小说知识的资料,课内以竞赛形式来巩固知识。)
  师:以上是我们阅读小说应该注意的问题,请同学们掌握好。
  师: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为止,课后请大家翻阅一下《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准备叫几位同学上台讲讲,看谁讲得好。

                 第二课时

  一、故事比赛:
    师:上节课叫大家准备的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下面我们准备进行讲故事比赛,大家讲故事时注意:
    ①因时间关系,各组各派一个代表。
    ②讲的故事不能雷同,且不能讲课文中的故事。
    学生讲完故事后,老师表扬总结:
    刚才四位同学都能按要求讲故事,而且讲得好,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很多,如:计救刘琦、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空城计》。板书课题:空城计
  二、简介故背景,见《教师用书》P134.
  三、朗读课文
    1、各生自由朗读课文;
    2、齐读。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读懂全文,理清故事情节,然后老师归纳:
    全文按昭故事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一(1)、兵临城下。这部分主要写施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
    二(2)、临危施计。通过诸葛亮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的从容镇定,沉着应战。诸葛亮在危急关头能如此镇定,且能想出这样的妙计布置得天衣无缝,足见其实在是高明。
    三(3、4)、司马中计。这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了他的所见、所思、所为。本部分对诸葛亮着墨不多,但一个“笑容可掬”则写尽了他的临危不惧、从容镇静的风度。
    四(5、6)、孔明释计。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慎谋能断。
  五、作业: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解答思考与练习二、三(见《教师用书》P138)
  二、质疑讨论活动
   1、简析诸葛亮、司马父子等人的性格特征;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见《教师用书》P136--137)
  三、当堂练习(第1题必做,2--5题任选一题,字数不少于30字。)
   1、完成练习四;
   2、众官听到司马大军兵临城下,“尽皆失色”,请描绘一位官员的心理活动;
   3、“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此时此刻,孔明心里想的是什么?请想象孔明的心理活动;
   4、司马昭的建议被拒绝后的心理活动;
   5、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时的心理活动。
    点拨: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性格。
    例:1、我才不上你的当呢?凭我对你诸葛亮的了解,你是胆小之人,决不会冒大开城门之险,你今肯定又在耍什么诡计,莫非城内有埋伏,这样做是为了诱我进城,对,一定是这样的,我才不会上你的狗当呢!
      2、可抓住官员的害怕心理来写,如:司马懿可是十五万大军呀,我们西城只有可怜的二千五百人,而且大多是文官,老弱残兵,城是保不住了,还是保命要紧,怎么办?怎么办?丞相再有三头六臂,恶虎还架不住群狼呢?我不能在这送死,还是快点跑吧。
      3、可抓住孔明外表轻松,内心却十分紧张来写,如:虽然我对司马懿了解一二,可十五大军压境,这实在太危险了,一不留神,就可能全军覆没,城破人亡,千万要稳住,决不能让司马懿看出任何破绽。
      4、5(略)
  四、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把课文分析完了,现在我们根据文中人物的身份,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定孔明、司马懿、司马昭、飞马各一人,众官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五、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
  六、附质疑活动

  (1)板书:
     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足智多谋  临危不惧  出奇制胜  化险为夷
        司马懿:老谋深算  狡诈多疑  自负上当  草率退兵
        司马昭:年轻气盛  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