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稚趣巧学《木兰诗》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木兰诗》是一首活泼顺口的北朝民歌。它记叙了在战乱的古代,在好勇尚武的北方民族中,一个女扮男装的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全诗交替运用了纯朴的口语,巧妙的比喻,工整的对偶和生动的重叠排比等句式。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拉近了这首文言气息极浓的长篇叙事诗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记得四年前,我儿子六岁多的时候,我就试着教他背诵《木兰诗》。没想到儿子不但很轻易地就背过了,而且还饶有兴趣地根据诗的含义进行了自编自演。他把全诗叙述的每一过程都演得那样入情入理,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呢!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又出现了以《木兰诗》为依据改写的文章《木兰从军》,我便决定在学习《木兰从军》之前,先教学生读背《木兰诗》。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星期五早晨第一节课一开始,看着满教室里一张张精神气十足的小脸,我先略带神秘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木兰从军的故事。织布沉思,置备鞍马,跋山涉水,刀光剑影……带着游牧民族的粗犷豪放的故事,像一股清爽新鲜的风迎面扑来,孩子们顿时提起了兴致。为了不让他们因为诗歌的内容太长而失去读背的信心,我没有带书,而是把我给儿子抄在记录本上的《木兰诗》全文展示在了大屏幕上(我曾把儿子背过的比较长的古诗都整理在了这个记录本上)。并且特地指着结尾处我记录的儿子背诵这首诗的时间,强调说:“这是一首在中学课本上出现的古诗,但是我儿子在六岁多的时候就背过了,同学们现在七、八岁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不比我儿子差……”

  这“激将法”还真有效,我还没说完呢,孩子们就急切地开始朗读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响亮而整齐的声音,竟给人一种底蕴挺深的感觉。但毕竟才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不认识的字还是挺多的,所以读着读着就卡壳了。我急忙用铅笔及时地在生字的上面注上音,并且告诉大家:“如果咱们现在背过这首诗,我就再在这个记录本上记上:2005年4月丝绸路小学二年级三班全体同学背过。同学们还可以签上你的名字,作为留念!”

  “好!”孩子们一起欢呼起来。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木兰诗》的读背。在很迅速地把全文通读了一遍以后,我们又采取了逐段读背的方式。师领读、生跟读,生自读识记背诵,齐读齐背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既灵活多样又紧凑合理。为了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常常这样提醒他们:“走,咱和木兰一块去集市上买鞍马吧!”“陪木兰上路,和她一起奔赴战场,好吗?”孩子们则昂着红扑扑的小脸,一个个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清脆而稚嫩的童音展现着木兰的英武;天真而清纯的表情诠释着诗歌的意境。于是,在两千年初始的这个春天的早晨,在我们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所拥有的空间里,一幅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方少数民族战争生活的壮美画卷,便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使我从此情此景中重新透析出了一个全新的女英雄花木兰的美好形象。我被孩子们的高度热情深深地感染着,我的心开始和他们的心融合在一起,我似乎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毕竟诗歌的内容太长了,学习到第三段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感到疲倦。为了活跃气氛,我又提到了我儿子。我告诉他们,我儿子背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时候,总喜欢再拖长声音叫几声“啾——啾——”。孩子们都笑着模仿着叫起来,大家的兴致又提起来了。

  重返家乡,卸去男装,换上女装,再现自己的女儿本色是本诗的重点,也是《木兰诗》全诗的高潮。读背这一段时,我首先要求大家语气一定要生动、要形象。木兰十多年来女扮男装,现在终于可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了,她能不喜悦吗?伙伴们和她一起作战十几年,到今天才发现昔日智慧勇敢、能征善战的花将军竟然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子,他们能不“皆惊忙”吗?新奇的诗句,辅以故作惊讶的语调,真是相得益彰呢!当然,这时候,我也忘不了继续活跃一下气氛。我儿子在表演这部分内容时,曾经对着镜子,用手心“啪”地一拍前额说:“对镜帖花黄”。我教学生们也这样做。他们非常感兴趣地大笑起来,边读着句子,边和我一起“啪、啪”地拍起了前额。这样的朗读,这样的背诵,还会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吗?

  这堂课让我感慨万千,并且产生了深刻的反思。相比之下,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讲过的许多课都是失败的。那时候,我也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不起孩子们的兴趣而懊恼。现在看来,真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啊!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们沟通,是这堂课给我的最大收获。为了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永远努力做到这一点!

  当然,只用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是不可能全文背过《木兰诗》的。下一周,我还要再安排时间,继续反复地领着孩子们走进《木兰诗》,去进一步领略这位代代相传的传奇人物花木兰的美丽风采。让这位女英雄的形象尽早地扎根在孩子们心中,并且带给他们勇气、智慧和力量。我更希望许多年以后,当我再翻阅我为儿子记录了《木兰诗》全文的记录本时,真的有我们全班46个孩子密密麻麻的签名。那时,我一定会被今天的我在做母亲,在做教师时曾经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结下诗缘而自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