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二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三、据题质疑:
   ㈠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4、思考: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②“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课堂小结:《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作业: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后三首诗
   2、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初步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初步了解一些诗人的生平事迹,体会他们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名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教师导学:

  一、《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4、思考:
    ①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②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
     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三、《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②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