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全解

语文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译文】泰山有多高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上苍将神奇秀丽都集中在东岳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内容】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一首是咏东岳泰山的,一首是咏西岳华山的,一首是咏南岳衡山的。这首《望岳》就是咏东岳泰山的。全诗无一“望”字,却处处写望见的泰山的景物: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而想象到将来登岳的情景。胸怀宏博,用笔不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是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就比“崔拳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这样的直写其山势之高峻要高明得多,艺术得多。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似乎上苍将世间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凝聚起来而赋予泰山了。向阳的一面与背阴的一面,由于山势高耸出奇,而被分割得一清二楚。这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是由远观而近看。山中不仅层云缭绕,还有投林还巢的鸟。层云缭绕不已,故心胸为之激荡;由于细看甚久,以致眼眶都有破裂的感觉。而“归鸟”投林,正是黄昏时刻;虽然如此,诗人仍然在望,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这最后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题目】观沧海

  【题解】选自《乐府诗集》。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作者】曹操,字盂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原诗】东临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公元207年,曹操征乌桓(huán)时经过此山],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 dàn)[水波多么动荡。何,多么。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山岛竦(sǒng)峙(zhì)[高耸突兀。竦,高耸。峙,突起,突兀(wù)]。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xiāo sè),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幸,庆幸。至,极。这两句是合乐时所加,每章章末都有,与正文意思无关]。

  【译文】(挥师)向东到了碣石,(正好在此)观望沧海。海水多么荡漾,山岛多么高耸突兀。树木丛生在‘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秋风萧瑟(一片凄凉);海中波涛翻滚。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太幸运了,用诗歌来唱出(自己的)志向!

  【内容】这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写曹操北征乌桓时的体验和复杂的心态。这首诗除最后两句与诗意无关外,其余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

  前八句是写海。先写观海的地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次写水和山岛,水是“澹澹”的,山岛是“竦峙”的;山水相连,已透出不凡的景象。再写树木和百草,是那样的“丰茂”。适遇秋风骤起,海波涌荡,风萧气杀,百感交集。曹操的心境,可说是跌宕起伏,彷徨难处。此时面对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间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主题】这首诗,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作业】一、朗读课文,想想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选一两首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读读下面的诗句,分别谈谈它们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那么怎么办呢?“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

  三、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其中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