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19-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休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二、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
  采用比较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电影、看画片、看课文,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影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老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2007-03-17]
  
上一篇:《三峡》教学实录     下一篇:《陋室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