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说课设计之一

语文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义务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大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训练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二、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学习各种阅读方法。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能力训练”的“阅读训练”项中特别强调了“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等等。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因为新教材的第一册的编辑思想是根据反映生活的内容编排。第一单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是写祖孙关系,第二课《羚羊木雕》是表现同辈的朋友关系,此课反映父子关系,而第四课《散步》表现的是整个家庭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册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与小学的衔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在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这三方面的要求是体现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当中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是目标2、3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六、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3、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4、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
     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具体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问的设计体现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出发;第二问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对预习的要求)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还是切实去改变,我选择后者,初一时期是训练朗读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不加以强化,到了高年级再去补已经很难有成效,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实际,初一第一学期朗读要求为正确,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采用英语学习中学单词的方法,教师进行领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一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词汇是语言的材料,切实落实,此练习一方面设计听的能力,一方面练习词的意义,一方面练习正确书写,一石三鸟)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尝试练习的设计的目的是检测整体阅读的效果,同时解决一些次要的目标。提问5的设计可视作是对此课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语料的积累,习惯的培养,这类练习表面上看较为机械,但对低年级学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课后练习七(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重点
    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如果说第一课时侧重于基础能力和基本习惯,是整体感知课文,那么第二课时主要是突破重点难点、完成主要目标并进行迁移训练。第一课时的铺垫,第二课时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