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之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首页 > 教师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课件/2022-02-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学目标: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因此,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分清层次,能概括出层意,再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
   (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讨论问题
    (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3)画出第3、4节中的排比句,诵读体会,议论文说理运用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练习:请你紧扣强调“青少年时期要努力学习”这一内容写一组排比句,加深体会。
  四、总结、扩展
    这篇短论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论证逐层深入,令人信服。排比句式,更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为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简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使其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背诵文章。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教学过程
   1、指导朗读。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诵读。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傅说 忍性 法家 拂士 曾益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发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疏通文意。着重强调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重要的语句有: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本文中心及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1)本文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第一节列举六个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2)例证以外,本文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这一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短文中,不局限于例证。还善于由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理。
    (3)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
       明确:同:本文在论证上也采用了层层推理的方法。
       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而本文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摆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讲道理,使观点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更好地拓开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
   2、强化背诵内容。
   3、设计表格着手积累己学过的通假字。

  教后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