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以姓氏笔画为序)

  【01】于遵宏:像洁净煤一样燃烧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2008年7月24日,在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集团完成了最后一项合同条款的谈判后,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的教师们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这是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但令人叹息的是,领衔开发这套技术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遵宏却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场景,因癌细胞扩散,72岁的他于2008年6月25日溘然长逝,未带一粟,留下沧海。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型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外国所垄断。“一定要开发中国自己的大型煤气化技术!”20年前,于遵宏虽已年过半百,仍然立下了宏愿。一个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教授,为了让国家有自主创新的煤化工技术,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十几个小时。2003年10月15日,兖矿集团大型煤气化装置一次投料成功,终于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老夫喜作黄昏颂,不用扬鞭自奋蹄!”于遵宏生前常常用这样的诗句来鞭策和勉励自己。

  【02】马复兴:无手园丁书写大爱春秋

  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教师

  马复兴从小失去双手,但他身残志坚,1981年开始在下麻尔村小学教书至今,在青藏高原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书写了27个春秋。他自强、自立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赞誉,被评为“青海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下麻尔村是个回族聚居村,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不知走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看过多少脸色,吃过多少闭门羹,甚至被狗撕咬过。执著常令人感动,热心会融化坚冰。渐渐地,村里背书包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越来越洪亮,人们对知识的观念慢慢在变,村子也越来越有生机……如今,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不仅如此,得益于小学时期马老师打下的好基础,这个村还走出了一批大学生。今年,包括他的小女儿在内,下麻尔村又有5名学生考上大学。“女儿考上了咸阳师范大学,我希望她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老师。”马复兴说。

  【03】王文胜:一个小人物的十年呐喊

  河南省获嘉县元村镇小王庄村小教师

  “大事情都是小人物干出来的,英雄莫问出处。”这是王文胜喜欢的一句格言。王文胜,河南省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十年来,致力于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理念。

  王文胜是1997年开始呼吁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当时,由于书价和学杂费猛涨,身边的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如果能把用过的教材拿过来重复使用,孩子们不就用不着购买教材了吗?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不至于因买不起书而辍学了吗?这一发现令王文胜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于是他开始写文章宣传,到学校让学生和老师们直接听取他的观点。从2001年开始,他先后自费到北京、浙江、湖北等十多个省、直辖市作了200多场演讲,可谓尝尽了酸甜苦辣。

  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让王文胜获得了“环保狂人”的称呼,但同时他也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甚至连日常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如今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还在继续。

  【04】王格香:用生命诠释无私师爱

  山东省胶州市海庄村小学教师

  2008年3月11日中午放学,王格香和另一位老师护送在本校上学的一队学生回村。走到离校门500米左右的胶州市营海镇营里路后海村路段时,一辆载满了砂石的大货车突然呼啸着从学生队伍的后面直冲过来。推着自行车跟在队尾的王格香,听到声音,抬头一看,见货车冲了过来,她急忙将身边的学生推向安全地带,同时冲着其他学生大喊:快跑,往沟里跑!然而,王格香却没有躲过这场横祸。

  王格香做过20年的民办教师,最初工资每个月只有4元钱,然而她照样坚守了下来。所有人都认为王格香是一位好老师,但就是她,让自己唯一的孩子辍学了。王老师的丈夫长期卧床生病,别说出去挣钱,连日常生活都需要专人照料,她只得让儿子留在家里照顾爸爸。为了她热爱的教育,王格香不得不做一回“狠心亲娘”。

  【05】王邑生:“奶奶考生”坚持赶考不言弃

  上海市退休职工

  王邑生现年84岁,是上海市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为了圆年轻时的梦,她坚持自学考试10年,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年长的自考生。如今,她已通过9门课程,离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专科文凭只有一步之遥。

  自学考试对王邑生来说不都是一帆风顺。她回忆说,当年考现代汉语这门课,考了三四次都没通过,成绩总差“一口气”,老在五十几分徘徊。每次失败后她都鼓励自己:“再加把劲可以的!”眼神不好使了,看书时就借助放大镜……

  王邑生高龄坚持学习,要顶着不小的压力。一方面,她要面临周围人的不解,另一方面还要边念书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更不用说克服记忆力衰退、视力下降等老年人无法抗拒的因素。但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晚年并不等于‘风烛残年’,相反,‘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要学到大脑停止的那一刻。”

  【06】王燕娜: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

  新疆大学学生

  2007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23岁的汉族女孩王燕娜偶然在报纸上得知,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18岁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吾买尔罹患重病,只有换肾才能挽救他的生命。

  男孩的遭遇打动了王燕娜。她很想试试,看能不能为他捐肾。捐肾需要做配型,一个汉族女孩和一个维族男孩要配型成功,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而王燕娜和毛兰江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部吻合!

  用勇敢和坚持,王燕娜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也让所有怀疑她动机的人赧然。

  2008年3月27日,历时两个多小时,手术成功。2008年7月19日,经医生体检鉴定,王燕娜的身体已经恢复健康。更令王燕娜高兴的是,如果不出意外,毛兰江很快就可以重返校园。

  “我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王燕娜说。今年9月,王燕娜被新疆大学普通本科法律专业特招录取。

  【07】介同彬:大学生村官带富了群众

  河南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

  10年前,他带着大学毕业证和派遣证,到县供销社报到上班,成为一名国家干部;5年前,他放弃县城衣食无忧的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坡袁庄村原来人均纯收入只有2400元。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介同彬当众承诺,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用5年时间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如今,坡袁庄村已成为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上访案件的“三无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去年达到4000元。同时他带领“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搞致富项目,赢得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5年来,他先后带领两个行政村近2000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还创下了令许多大学生惊讶的成绩:他领头创办的畜牧开发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他本人也因此跻身“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08】邓健:大爱无声铸师魂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

  他因小儿麻痹导致终身残疾,遭遇夫妻离异,女儿身患绝症……面对接踵而至的挫折与考验,陕西省大荔县赵渡初中教师邓健,在不幸中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对教育事业心志弥坚,在大荔库区群众中筑起了一座心碑。

  1999年,大学毕业的邓健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库区乡镇大荔县赵渡初中当了一名教师。他发誓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里的孩子,奉献给库区这片热土。由于能吃苦,肯钻研,他硬是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为了尽量不因自己行动不便而耽搁孩子们的时间,邓健不知摔了多少回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邓健的帮扶下,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邓健说:“乡亲们把娃儿交到老师手里,就是把希望交到了老师手里。教不好娃娃,咱对不起乡亲们的这份情谊。”

  【09】左力:他用眼睛“聆听”世界

  浙江林学院学生

  在浙江林学院有这样一个男生:从小失聪,却逐渐能开口说话,考上了大学,还会说英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他叫左力。

  8个月大时,左力因病致聋。3岁后,“不想成为哑巴”的他拼命练习发声,一遍遍地用手感觉妈妈的喉部、腮帮在发音时的震动,还在妈妈和自己的唇上分别粘上小纸条,观察纸条吹动时的差异……艰难的求学岁月里,左力逐渐能看懂唇语,“看”老师说话,再课后自学,并以高分考入了大学。

  成为大学生的左力,选择微笑着去克服一切困难,不仅创造了学习语言的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同学还要活泼开朗、乐于奉献。不到一年,左力已成为学院的“明星”。他在不少学生组织里担任学生干部,经常与几位外教和留学生朋友聚会,几乎每周都要去临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志愿活动,教那里的聋哑儿童开口说话。

  他说:“正因为命运,我才懂得人生需要拼搏的道理。”

 【10】 申泮文:化学家领衔教学“国家队”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执教68年的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申泮文,2008年伊始又有了新任务:培养一支教学领域的“国家队”。

  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申泮文带领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我喜欢‘集团军’作战。”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院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仅如此,长期从事基础化学课教学工作的申泮文院士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讲课。他设计出的新的化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深受同行赞赏。

  “教育不改不行,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在申泮文院士看来,领衔“国家队”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11】史济怀:五十载坚守三尺讲台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伴随着中国科技大学创建就开始教学生涯的73岁老人;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多复变函数空间理论”研究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的老学者;他是一位即使“官”至大学副校长也未曾离开本科生讲台的老教师;他是一位2001年退休但目前仍然以带病之躯坚持授课的老教授。他就是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的史济怀教授。

  “纯粹的老师”,是学生们对史济怀的评价。“上课没有讲义,只靠一支粉笔,但即使是最复杂的证明,他都讲得行云流水,让人欲罢不能。”其实,史济怀在课下付出的劳动,学生们可能体会不到。即使是2002年,史济怀因糖尿病引发败血症入院治疗期间,他还在病床上修改学生的博士论文初稿。在科大数学系,一些老教授喜欢叫史济怀“济公”,因为他名字中有一“济”字。这既是戏称,也是大家对他的尊敬。“因为史老师是用知识‘普渡’众多学生到彼岸的。”

  【12】代江生:“羊专家”12年的坚守

  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

  他是新疆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教研室教授,多年在条件艰苦的新疆边境牧场“科技扶贫”,积劳成疾,罹患重症肝炎,2008年7月21日去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161团,是一个贫困的边境牧业团场,也是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科技扶贫”单位。1996年以来,代江生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

  代江生有多次脱产攻读博士的机会,然而,当院里需要教师下基层去做“吃力不讨好”的科技扶贫工作时,代江生两次选择了去基层。

  代江生多次主持、参加过教育部和国家级研究课题,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代江生的辛苦工作下,161团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98年,161团肉羊场已经成为农九师的养羊基地。2007年,通过人工授精技术,代江生改良羊3.4万只,为团场增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