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经济共生共荣
(上接第一版)
资源集聚:把指头握成拳头的变革
2009年9月,在江南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6亿、占地12亩的上海市船舶制造开放实训中心在长兴岛建成。今后它将面向长兴岛海洋装备企业员工、中职师生开展技能培训。江南造船集团职校校长丁训康告诉记者,这个中心涵盖了造船主体工种的实训设备设施,师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的模块培训,可大幅度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开放实训中心建设是上海职教的创新之笔”,尹后庆告诉记者,“按照‘公共资源统筹、依托职业院校建设、实现全社会共享’的原则,实训中心充分体现了职教观念和体制上的改革,是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循环中的重要举措。”
“要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加强实训建设。”上海市教委职成教处处长王向群介绍说,上海市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以后4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34%,重点用于开放实训中心体系的建设。
为增强上海中职辐射、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市教委从2005年至今分4批批准立项建设80所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按照一个中心重点发展一个专业的原则,开放实训中心以上海产业发展目标作为建设立项的出发点,把一批上海产业发展急需的、在人才资源上紧缺的专业作为建设实施的聚焦点。这些中心分布在全市所有区县,基本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12个专业大类,与上海构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目标相匹配。
作为资源集聚、盘整、辐射的又一举措,集团化可谓上海职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它是一个多种经济体制、多种产业并存的大城市,进行“指头”握成“拳头”变革的必由之路。上海市教科院职教所所长马树超告诉记者,职教集团的组建首先可以解决校企联系脱节问题,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资源优化和集聚机制;其次可以解决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差、运行成本高问题,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共享资源。
“最关键的还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和质量”,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表示,上海组建10个职教集团是构筑教育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步骤。“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10个行业性集团的建成可以基本覆盖上海主要产业,并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破解内涵发展中的深层瓶颈。”
记者了解到,2009年组建的上海商贸职教集团拥有上海地区4所高职院校、13所中职学校、13家大型内外贸企业和4家行业协会,集聚了上海商贸类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成员单位的在校学生规模数占全市中高职院校的30%,企业规模与利润也占居上海商贸企业的半壁江山。除自身实力外,在上海市经委和重庆市经委牵线下,商贸职教集团还与重庆5所中职学校结成了战略同盟。这不仅开启了中国职教跨地区组建职教集团的先河,也使上海职教集团迈出了面向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东西部优势互补的实质性步伐。
与此同时,区域性集团与行业性集团一样被看好。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指出,在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开发区,可以形成更强势的职业教育集团。“区域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是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上海职业教育进一步服务好上海经济,贴近行业和企业需求,提高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沈晓明说。
质量提升:为“上海制造”注入时代注脚
在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17名学生正在张老师带领下进行平面磨床的拆装与调整。这堂课开始时,同学们集中在二楼,由张老师讲解相关工艺等基础理论知识,然后下楼分成两组练习操作。张老师巡视中发现个别同学随手动用品质较硬的工具,马上在现场开课,从材料学角度讲解不同硬度零件应当选用相应工具的道理。
从“黑板上开机器”到机器作为“道具”再到现在“一体化教学”,这种台阶式的变化,反映了中职教学改革的创新。
教育改革改到最深处就是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2004年9月底,在总结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市教委正式推出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此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教育行政部门打破“集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的传统运作机制,主动推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出版机构、学术团体、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教材开发、编写、出版、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市场运作机制。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新机制下的教材建设进入“临床试验”。市教委教研室公布了新版中职“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立即组织专家和该课程骨干教师进行新教材编写。不久,两家出版社就任务驱动、模块组合、分层教学等新教材的特点,向全市中职学校进行推荐,在教材正式使用前则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此举不仅达到了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目的,还增加了学校对教材的自主选择权。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建设的成功运作开了个好头,随后市教委又启动了10门专业课和另一门文化基础课——“生涯规划”教材编写的网上招标工作。教材准入制的推行,使学校选择教材成为可能。因为教材的好坏除了要通过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外,更要看学生和教师的认同度。这改变了以往“来料加工”式出版教材的思维定式,形成主动服务的意识。
从教材建设到专业标准编制再到产教结合模式形成,上海职教教学改革始终在“破冰”的探索中凝成动力“源泉”,而中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为享受盛誉的“上海制造”注入了丰富的“时代注脚”。
近年来,上海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职业岗位要求,编写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50个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汽车运行和维修”、“市场营销”两个专业试点,形成范式,总结经验,面上推广。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课,是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设“三段式”。如今,这种基本沿袭普通中学课程的惯例,已被全新的“专业教学模式”打破。突破原来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是上海中职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而50个“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完成,预示着中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有了自己的“专业谱”。
学科本位必须让位于能力本位。近年来,上海中职教改实施了以“专业教学标准”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毕业的学生更具“专业”底子。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进行与生产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正成为上海中职教学的一大特色。上海石化工业学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同时,产教结合,让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更为直接。上海市交通学校的教材充分体现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丰田、通用等公司每年提供给学校最新的汽车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当中职校办学比较困难的阶段,我们担心的是经费不足、师资队伍不稳、能否招到学生和招到的学生对校风的影响好不好等问题。但是,在职教发展进入到内涵‘深水区’的今天,这些问题已不再是校长最担心的,因此,上海将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上。”尹后庆说。
近日,一份面向未来5年的《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正式颁布。据悉,上海中职将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创建100门精品课程、80个左右特色鲜明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精品(特色)专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