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开采”光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批矿大毕业生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毅然奔赴矿山一线。1981年5月,学校矿山机械工程系77级毕业班全体共产党员和申请入党学生联名致信学校党委,表示“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随后,学校自动化工程系77级毕业班学生向全校发出奔赴矿山一线就业的倡议书。倡议书发表后,在全校引起强烈反响,毕业生纷纷选择基层就业。当年,全校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矿山、铁路等艰苦行业就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统招统分的传统就业模式被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所取代,毕业生就业趋于多元化。即便如此,中国矿大毕业生面向基层、选择去西部和煤炭企业就业的比例并没有下降。

  据中国矿大就业指导中心统计,近几年,学校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其中,主动选择到煤炭、石油、地质等艰苦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每年稳定在40%以上,而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煤炭工业主体专业毕业生,90%以上最终选择在煤炭、石油、地质等行业就业。2008年,学校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5个专业的1926名毕业生中,1803人选择到煤炭行业就业,占就业人数的93.61%。

  矿山一线是一个大熔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众多投身煤炭行业的矿大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基层锻炼,现在已经逐步成长为许多矿山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目前,在河南永城煤电集团的16000多名职工中,有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600多人,其中6人担任集团领导职务、16人担任集团机关中层管理职务、39人担任集团子公司(矿、厂)高层领导职务、15人成了集团尖端人才。

  抱定科技兴煤的理想,矢志让煤炭大国不再“英雄气短”

  在矿大百年的历史坐标系上,煤炭始终是学校历史横轴上一个永恒未变的坐标点,国家命运变迁则是一个不断移动的纵坐标。学因煤而兴,校因煤而盛;煤兴,则校兴,两者唇齿相依。

  一代代矿大人深知煤炭之于国、之于校的特殊含义。因而,百年矿大始终将促进煤炭工业发展作为学校办学之根本,并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即便在“文革”期间,学校虽遭受重创,但师生们仍没有停止科技兴煤的脚步。在1978年3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学校研制的瓦斯遥测报警仪、刨煤机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年初,学校开始进入其历史的中兴期。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感召下,学校抓住国家矿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展开科技攻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力量最强、条件最好的煤炭院校。

  这一时期,学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1986年,该校研制的“水煤浆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年,陈清如教授主持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干法选煤厂。同年,我国第一台采掘机器人在该校研制成功,将我国煤矿机器人研究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面对国家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剧增,1996年,中国矿大针对我国煤矿富含瓦斯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了煤炭地下气化完成工业化试验,并建成我国第一个工业性地下气化基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现代采矿技术改造传统能源产业,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成了中国矿大新的历史使命。学校在清洁煤炭生产、煤矿固体废物处理和矿区生态恢复等重大技术领域,加快研究步伐,以适应国家产业升级需要。

  今天,在越南、印尼等国的许多矿山企业,由中国矿大研制的一项名为“开发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的成套技术及设备正在大规模运用。作为传统选矿机的换代技术产品,不仅使煤炭生产中精煤灰分降低了1至2个百分点,电耗降低1/4至1/3,而且实现了煤炭的清洁生产。目前,该成果在全国近百家有色金属、铝土矿以及煤炭矿山应用,并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据国内20余家企业统计,近3年,该技术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1.7亿元,增收节支1.1亿元。

  在深达数公里的地下矿井里,如何确保井下探测装备能安全有效地开展工作,一直是国内外采矿业所面临的一道技术难题。彭苏萍院士等人经过多年科技攻关,研制出了一种可在井下探测出150米范围内断距超过1.5米的断层和地质异常体的便携式矿井防爆多波地震仪装备。该技术及探测设备先后获得4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软件版权。200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50多个煤矿和隧道工程中。

  以新技术为依托,中国矿大顺应国家需求,不断寻求在更大平台上的技术研发与应用。2007年7月,学校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为学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现有入园企业79家,2008年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6.5亿多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9项。

  2008年,中国矿大成立了“中德煤矿安全与生态恢复研究中心”,并成为中德两国共建徐州生态区示范项目的重要平台。依托该平台,今年1月,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政府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并联合打造“东方鲁尔工业园”。温家宝总理与德国默克尔总理出席了该项目签字仪式。

  ……

  经过百年的发展,我国煤炭年产量已由解放初的3000多万吨,增至目前的28亿吨,国有煤矿的开采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但我国煤炭技术及设备研究水平尚未领先世界,这决定了矿大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矿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钱鸣高院士说,在当前节能减排的世界潮流和能源日益紧缺的现实面前,如何绿色采矿、科学采矿,如何用好我们地底下5万亿吨储量的煤炭,成了矿大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春华秋实。回首百年来矿大的发展历程,师生矿业救国、科技兴煤、谦虚务实、不尚空谈的品质,必将成为学校下一个百年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