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做“逃离”愤怒
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选择。
——[美]罗伯特·亚伦
编者按:
你是否觉得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是否每次对无辜的孩子发怒后总会后悔?是否知道你今天的愤怒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愤怒是令人坐立不安的负面情绪,一旦我们的生活受它所控制和影响,不仅会伤害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和亲人、朋友的关系,更有可能变成一种负面遗产,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以致造成恶性循环。
大部分父母每天在外面奔波劳碌,就在父母拼命赚钱的时候,无意间却把愤怒的坏脾气留给了子女。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投影。要想解决家庭教育的难题,父母就要做言传身教的好典范,学会管理自己的愤怒,别把愤怒遗传给孩子。
“有气就撒出来”这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至今还“统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乱发脾气的理由和挡箭牌
【冷眼观察】别把坏脾气传给后代
■上官林白
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愤怒过吗?你对孩子发过脾气吗?如果你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愤怒过,对你的孩子发过脾气,你知道吗?你的坏脾气是有可能遗传给孩子的。你不相信吗?我建议你认真读读美国罗伯特·亚伦和多娜·布莱斯合著的《不愤怒的世界——别让你的坏脾气毁了你的一生又遗传给你的后代》一书,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结论和收获。
愤怒是人性中最黑暗的负面情绪,一旦我们的生活受到愤怒的控制和影响,它将会伤害到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和亲人、同事、朋友、邻居的关系,甚至会把坏情绪传染给他们,让大家难以和谐,难以得到幸福和健康的生活。
记得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因为贪玩匆匆做完家庭作业就到外面去玩了。母亲下班回来,看见涂鸦式的作业和玩得满头大汗的我那一身泥土时,一向不发脾气的母亲震怒了。让我永生难忘的是,当时母亲重重地拍了几下桌子,还吼了几句,吓得我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脑子里一片空白。
岁月如梭。多少年后,我儿子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一向写字漂亮的儿子把作业上的字写得大大小小挤作一团,扔在桌上就和小朋友们玩球去了。很晚回家的儿子面对我那张极为难看的冷脸,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儿子看见他那从不对他发脾气的父亲咆哮着拍着桌子,他吓呆了。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母亲对我拍桌子的情景,我从儿子脸上看见了当年的我,不禁暗自吃惊,难道愤怒真的会遗传吗?
美国的罗伯特·亚伦博士研究愤怒将近30年,他在医学临床中,见过患者愤怒的种种表现,也看到了人的愤怒怎么一步一步演化成了负面情绪,甚至能从父亲传给儿子,从母亲传给女儿。我们中国人有个说法:“有气就撒出来,别憋着,否则会憋坏了身体。”这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至今还“统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乱发脾气的理由和挡箭牌。
据美国心脏病专家、“A型人格”理论的创建人之一弗里曼博士的研究,虽然人在愤怒时把怒气发泄出来可能会让你觉得精力充沛,但肾上腺素的激增也可能产生类似毒品的作用。当你觉得发了脾气很爽快的时候,重复发脾气却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危害。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慢性肾炎,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先后吃了8年中药。母亲在我的病治疗无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让我打过大半年鸡血,还喝过当时一家医院调制的干盐卤(当时因能治克山病而风靡一时的疗法),喝过海宝,还试过饮水疗法、甩手疗法等众多当时风靡全国的各种“包治百病”的方法。在我生病以后,母亲再也没有对我发过脾气,再也不对我的功课提出任何要求,甚至让我恢复了她认为玩物丧志的集邮。那时,最让母亲苦恼的是,上中学一直免休体育课的我,毕业后如何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我儿子小时候的体质也非常差,在他小学几年中,我常常和他一起泡在医院的点滴室里,每次都坐得我腰酸腿痛。这一泡就是五六年,我早已被磨得没有了拍桌子的冲动,这倒成就了儿子快快乐乐的少年时代。
其实,生气的时候将愤怒表达出来绝对不是最好的方法。通过30年对“愤怒”的研究,罗伯特·亚伦认识到,学会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可以带来极大的好处。他认为,所谓以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愤怒,多半时候并不是指在受到刺激时将愤怒表现出来,而是指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以后再加以处理。法国16世纪的散文家和哲学家蒙田也说过类似的话:“对清晰的判断力影响最大的情绪,莫过于愤怒。冷静下来之后,对事情的看法确实会有所不同。”
我想,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可以想想那些泰国导游们常常说的一句话:“你气我,我不气;我生气,中你计。”当然,我们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罗伯特·亚伦的建议。他在书中建议,每一个爱发怒的人不妨扪心自问:我生气的目的是什么?我要如何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我要的到底是什么?
【精彩书摘】非要把怒气发泄出来吗
■[美]罗伯特·亚伦 多娜·布莱斯
愤怒,人性中最黑暗、令人坐立不安的负面情绪。亚伦博士研究愤怒将近30年,他在临床经验中见识过愤怒的种种表现方式,也看到了愤怒如何成为一种负面遗产,从父亲传给儿子,或者从母亲传给女儿。他研究并实践出一套对策与工具,协助那些经常动怒的人控制心中的熊熊怒火。《不愤怒的世界》将教导你学会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让这些需求获得满足。
棍棒底下真能出孝子吗
要是没有把怒气宣泄出来,我们就一定会“爆炸”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谬误的程度一如“地球是平的”这个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有安全感、能高度发挥潜能的成年人,可以说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子女的利益与幸福,是大多数父母念念不忘的。然而,做父母的很快会认识到,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健康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给予指导或者管教。但一般人在使用管教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将它与“严厉的处罚”画上等号,许多人也理所当然地以为,要做好养儿育女的工作,严厉的惩罚是必要且正当的。这一点,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之类的言论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经常受棍棒管教的孩子通常会觉得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他不但学不到父母希望教给他的道理,反而可能感到一头雾水:我到底哪里做错了?除了深感挫折,有时候他还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愤怒:要是我块头跟你一样大,我一定会马上反击。在此刻,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孩子可以做一件事:将父母所传递的负面信息内化,开始相信自己真的是个坏人。而且,孩子也可能将父母所发泄出来的部分怒气转移到自己身上,变得闷闷不乐、郁郁寡欢。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如何迁怒于人,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从此产生。
亚伦博士的愤怒管理方程式
步骤一:找出引发愤怒的诱饵。所谓诱饵,在此用来比喻那些容易勾起我们怒气的人、事、物。诱饵大多可分成两类:一类跟不公平的情境有关(如不公平、不道德或自私的行为),一类跟无能的情境有关(任何让我们觉得无能、懒惰或愚蠢的人、事、物)。
为提升你辨识诱饵的能力,请准备一本诱饵记录簿,每次一生气就打开这本簿子,把当时的状况记录下来,并分析该诱饵跟不公平的情境有关,还是跟无能的人、事、物有关。日后在检查这些记录时,问自己:这里面牵涉到什么人、事、物?我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反应是什么?我是否可以选择用其他的方式响应?
步骤二:认清需求。我们会生气通常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你愿意去探究你的愤怒诱饵,很可能会在诱饵底下发现某个没被满足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包括:想填饱肚子、希望有地方遮风蔽雨、需要休息与睡眠、希望周围的温度是舒服的。隐藏在愤怒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希望获得尊重,另一种是想维护自己的领土或界限。每一次生气时就要问自己:我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生理需求吗?比如肚子饿了、想要找个庇护所、想要休息或睡觉、觉得温度太冷或太热?还是我希望获得尊重?或想要维护自我的界限?
步骤三:满足需求。一看到诱饵出现,试着去认清诱饵背后的需求,并尝试用满足需求的态度而非发脾气的方式去作响应,看看可以用何种方式满足你在尊重或界限方面的需求。当你开始要去满足你的需求时,问问自己:我希望达成什么目标?我希望看到什么结果?
通过上述3个步骤,我们可以最终打破愤怒在家族间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离婚后的愤怒管理
一段婚姻如果是因为其中的一方出轨而导致破裂,遭背叛的一方通常会觉得很不公平。夫妻双方要是在婚姻末期经常吵架和指责对方,他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毕竟,看着自己所爱和依赖的两个人用如此火爆且难以捉摸的方式对待彼此,孩子心里可能会想: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停战休兵,留一点时间来照顾我呢?如果父母要求子女选择某方,或在离婚后刻意拉拢孩子来打击对方,只会在所有相关当事人心中留下更多负面的感受。
很多配偶在离婚后仍然会继续怨恨对方,进而影响到两人的子女。这些苟延残喘、永无休止的渴望与愤怒,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痛苦。离婚后应该尽力克制甚至消除自己的愤怒,这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心理上的理由——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们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们的子女。离了婚的父母一旦能够把彼此的分歧摆到一旁,尽量不激怒对方,也尽量不被对方所激怒,其实就是在帮孩子一个大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抱着信心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迎向光明。
许多专家都相信,一个人处理愤怒的方式会对他的情绪健康造成莫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发表一项声明:“冲突如果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在情感上通常有比较强烈的不安全感。相反,当父母能够解决彼此的冲突,愿意用协商、妥协等方式而非言语的攻击来处理问题时,孩子的恐惧、焦虑等症状就会降低。研究显示,无论孩子有没有直接看到这些解决导向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孩子确实是有所帮助的。”尽管这项声明针对的是离婚夫妻的小孩,但也适用于其他孩子身上。
(摘自《不愤怒的世界》)
父母改变要先从愤怒管理开始,因为愤怒管理是连接“气得真想揍他一顿”和“孩子你真棒”之间的桥梁
【爸爸心语】从爸爸的阴阳脸看家庭教育
■孙宇靖
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印象是聪明、乖巧、淘气、磨蹭、优秀、最棒、听话、不听话、贪玩等,谁曾想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呢?如果不了解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们又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正在一点点地影响他成长,如果爸爸是个温文尔雅的人,那孩子长大了可能也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但如果爸爸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那孩子长大了多半会遗传到这种坏的家教品格。
爸爸的阴阳脸为何引发家长热议
在做《不愤怒的世界》的责任编辑时,我很自恋地拿出了儿子一年级时画的一幅“我的爸爸”的画作为书的封面图画。在我看来,这幅图画既能吻合书中的内容又很贴近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一半脸黄一半脸红。第一次看到它时,我忍不住打了哆嗦,难道这就是儿子眼中的爸爸吗?天真是什么?天真应该就是真实的反映,反映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家中有一个暴躁的父亲,我年幼的儿子观察到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阴阳两面的人,怎能不叫人不寒而栗?《不愤怒的世界》上市以来,引起很多家长关注,可见我们为人父母者那种隐藏在内心的震动。的确如此,爸爸的阴阳脸也许就是无数家庭教育的残酷现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