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应该如何报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0-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周星

  在传统口碑中,金鸡奖显然是中国电影三大奖中最为器重专业学术要求的奖项。金鸡奖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后,对于揭示历史扭曲人心的《天云山传奇》、所谓“换老婆”表现农村改革对人心的冲击的《野山》、人性激情喷发的《红高粱》、时代背景中人性角逐的《背靠背,脸对脸》、不知疲倦求取说法的《秋菊打官司》、散文诗情表现的《那山 那人 那狗》等创作的褒奖,都当之无愧地确立了专业水准。于是,人们对其评奖的学术性、艺术褒奖的专业性、评奖队伍的高水平有所要求,换言之,作为代表中国电影专家评价的金鸡奖,应当在学术评价和艺术把控上更为自觉。

  日前揭晓的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是新中国电影庆祝自己60年发展光景而进入新的一个甲子的关口,评奖的现实意义自不待言,而全部奖项揭晓后,更显示了明显的现代走向:趋同社会评价,兼顾两年成绩,个性归并共性,特色未见分明。

  本届金鸡奖,最值得注意的是时代评价变化的标示:在提名阶段,冯小刚《集结号》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9项提名领跑,《梅兰芳》获得8项提名居次。最终,由冯小刚导演并身兼制片人的《集结号》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最佳摄影和最佳电影音乐4项大奖,由此似乎显示了电影格局的微妙变化——冯小刚所代表的难以进入主流艺术评价的历史已告终结。

  作为求取大众市场需要且因为贺岁片而开启时代影像文化潮流的冯小刚,地位独具,他代表的是大众趣味的时潮,难免触动高雅艺术的神经。他在《夜宴》所表述的情感内容难以被社会所赞扬的诟病中还留有疑惑,却因为从《天下无贼》的大众情感呼应、《非诚勿扰》的市场票房高扬,以及获得更广泛好评的《集结号》中,显示了创作的多样时代特色。金鸡奖的赞誉不仅是此前百花奖、华表奖的延续,实际是对创作者所处的中国文化局面变化褒奖的体现。从不入流到受到尊崇,是文化历史已经走到了不一样阶段的显现。

  但随之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金鸡奖的性质到底如何判定?中国电影的文化判断和个性意识如何在当下大走势中确立,需要有清醒的表达。冯导的《集结号》应该得奖,但细想凭借此片包揽金鸡奖、百花奖和华表奖三个电影奖项,却也说明中国电影奖项的大一统危险和多样不足的问题。在文化领域,能不能在务实求同的基础上落实多样性,也许是新一轮攀升的文化要求。

  如何看待奖项“双黄蛋”现象,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届金鸡奖再一次诞生了所谓的“双黄蛋”,不仅有周迅、蒋雯丽两位影后,最佳故事片也由《集结号》和《梅兰芳》同时获得。“双黄蛋”是中国影视评奖的本土凸显特色,不止一个电影节出现。与其说金鸡奖多现,不如说国奖喜好;与其说本届金鸡奖再现,不如说以往已经成规;与其说“双黄”太多,但其实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还多至三元并置:《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其实,个中原因不能不说和自2005年开始隔年评奖有一定关系,无论就评委抉择还是两个年度的影片碰面,不忍取舍和不愿偏向一年都是解释的理由。换言之,“双黄”现象可能说明影片都好而难以区分,也说明评委难以取舍自有心理因素。但问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质地是非排他性的,更喜欢鼓励,给更多人期望其实不是什么坏事,评奖不是拔尖而是兼顾,这一文化理念造就了多年的“双黄”心理宽容度。

  但问题在于,金鸡奖需要论出艺术学术的高低,专业评价总有自身特色的抉择,是迁就创作者的期望,还是顾念大众的心理,以及专业水准判断的名声,是不能不摆在金鸡奖评奖机构面前的一个问题。无疑,回归金鸡奖、百花奖的明确分工,认同专业和大众标准的差异,应该是成熟的专业性的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