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湘西的“爱心秘密”
一个善良的愿望如何凝聚起一个“爱心群体”? 一个群体的善行怎样感动了整个湘西?
一个偶然的“爱心秘密”折射出何种必然的教育现实? 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启示?
■本报通讯员 富华 邵燕
为什么是湘西?
从一个活动到一种传统
2005年9月,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042班班长胡建伟到图书馆打印资料。闲聊时,他告诉图书馆的陆加敏老师,班里打算资助一两名贫困儿童,正在联系中。“我知道湘西有个专门资助贫困学生的‘凤凰助苗网’,当地负责建网的吴建辉老师挺热心的,要不你们与他联系一下?”陆老师建议。
上网查阅了资料后,胡建伟与吴建辉联系上了。“吴老师当时很意外,也很惊喜,很快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几个孩子的情况。班里讨论了一下,决定每学期从班费中节省出300元,资助两个孩子。”胡建伟说。
很快,第一笔善款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汇往湘西。
起初,胡建伟所在班级的这一活动是悄悄进行的。但这个秘密不久就被公共事业管理031班的组织委员朱亚萍知道了。朱亚萍与班委商量后,凤凰县山江镇大门山村的两个贫困小学生龙梅艳、龙韩于成为了他们的资助对象。
很快,消息被更多人知晓,很多人找到朱亚萍,要求加入资助者队伍。有的要以班级名义捐助,有的要以寝室名义捐助,有的要以恋人名义捐助……也有人发出质疑:捐助的钱真的能到孩子们手中吗?如果是一场“爱心骗局”该怎么办?
2006年暑假,陆加敏老师亲赴凤凰进行深入调研。
在凤凰,陆加敏见到了吴健辉、吴志显两位老师,更详细地了解到当地的窘困:凤凰县有贫困学生12000多名,每年6000余名初中毕业生中,能入高中、职校就读的仅2000余人,贫穷挡住了许多优秀学生的升学之路。陆加敏老师还了解到,为了救助这些贫困生,两位吴老师珍惜每一分善款,还常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用于建网站、打印资料等。为了和嘉兴学院同学联系,他们每次都要步行很长的山路到镇里的网吧上网。
陆加敏带回的信息使参与助学活动的学生更多了。
“少买一件衣服、省一天零花钱,捐助贫困孩子”,一股自发的资助贫困学童的热潮在嘉兴学院学生间悄然涌动,一张张50元、100元的汇款单带着大家的爱心飞越千山万水,在每年开学前准时飞到凤凰县贫困孩子的手上。
由于爱心款项都是大学生们从平日的生活费里挤出来的,他们只想真诚地帮助远方贫困的孩子,所以相互约定保守这个秘密。
如今,助学活动走过了4年。4年中,嘉兴学院先后有800余名学生参与资助活动,捐助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凤凰第一中学、凤凰第二中学、凤凰民族二中、吉信镇两头羊学区、麻冲九年制学校等十几所学校,受助学童100多人。
不经意间的一次班队活动创意,居然演变成一个班级的爱心行动、一个专业的爱心传统、一个年级的爱心接力、一个学校的爱心运动,这是胡建伟最初万万没想到的。让他自豪和骄傲的是,他和他的学弟学妹们一起,用并不健壮的双臂,为湘西素不相识的山里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展示了青春的力量。
为什么难采访?
寻找温暖感人的面孔
如果没有那个电话,2008年3月28日对《嘉兴日报》党报热线栏目的记者应丽斋来说,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陌生电话来自遥远的湘西,来电人叫吴志显。这位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大门山村村小老师向《嘉兴日报》反映:“嘉兴学院的大学生们将节省下来的班费、生活费,捐给了凤凰县的贫困学生,很多人不愿留姓名。”
记者顺着线索到嘉兴学院采访,但采访并不顺利,因为嘉兴学院许多师生都不知道这件事。费了一番周折,记者才了解到“爱心群体”的一些信息。
3月29日,一篇题为“百余大学生‘爱心秘密’感动湘西”的消息,刊发在当天的《嘉兴日报》上。报道很快在湘西和嘉兴两地引起反响。“通过报道,我们知道了一些助人大学生的名字,但他们背后还‘藏’着更多的爱心大学生,希望贵报能将他们找出来,好好表扬一下……”一封读者来信中这样写道。
带着读者的重托,《嘉兴日报》把追踪报道嘉兴学院“爱心秘密”列为重点选题:一定要找到那些温暖可亲的面孔!
此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们跑嘉兴学院几乎成了日常功课。可很多学生拒绝接受采访,认为这件事根本没必要讲。
王莎莎,嘉兴学院商学院06级学生,作为最早被找出来的善行参与者,她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全校爱心活动的联络人。可她告诉记者,参加助学活动的同学间不常联系,很多人彼此根本不认识,也有很多人坚持不肯露面。因此,要找到所有助学的人很难,要统计助学的总人数更不容易。
经过学校领导与老师的解释和劝说,终于,李佳、王红云、金莎、王文坤……一串串名字连着一个个动人的助学故事浮出水面。
李佳单独资助的贫困孩子叫龙宝,虽然凤凰的吴志显老师说每学期只要捐助60元就够了,但李佳每学期给龙宝寄一个整数——100元。“当时我的想法是,希望他缴了学费后,还有一点生活费。”李佳说。
“我是代表我们班来的,要宣传就宣传我们班。”赵丽燕一见记者便发表声明。她所在的班级资助了吴培香和吴秀花两个孩子,每次孩子来信,都由赵丽燕到讲台上宣读,孩子们的故事催人泪下,同学们就像上了一堂爱心课。
上大三的沈利生,得知资助对象吴桃婷的爸爸在杭州打工,他就专门去看望,详细了解吴桃婷的家庭情况。吴桃婷的爸爸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莎莎作的人数统计也终于有了结果:嘉兴学院参与捐助湘西贫困孩子的大学生目前已达到800多人。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这是“不完全统计”,仍有很多人“深藏不露”。
“爱心秘密”被揭开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浙江日报》等多家省内媒体纷纷转载。江苏昆山义工团被嘉兴学院学子们的善举所感动,自发赶赴凤凰山区献爱心。
大学生的善举令社会各界大加赞赏的同时,也有媒体找到学院领导,希望组织发动全校学生扩大资助范围,把活动推向高潮。然而在800名学子心中,却不希望这个“爱心秘密”公开展示。一位学生说:“这是我心中的一个秘密,我会铭记终生。”
4年来,800多名学生自发参与爱心接力,没有任何号召,也没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新闻人物。“爱心不求回报”已成为他们的共识。
“这是初始于几个人的默默善举,这是演变成一批人的爱心接力。像星星火炬的传递,是花样年华的绽放。它体现着一代80后的时代传承,实践着一个关于未来的青春诺言。”
这段授予2008年度“浙江骄傲”获得者“嘉兴学院爱心群体”的颁奖词是简短的,但是这一群体付出的爱却是绵长的:4年多来,800多名大学生自发通过省吃俭用、勤工俭学“秘密”帮助湘西贫困学生。他们的爱是默默的,他们的心是纯纯的,他们的收获是满满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爱里流淌出的不仅是温暖,还有一幅80后时代的美好蓝图。
为什么被感动?
牵你的手让生命更丰满
如今在凤凰县,“嘉兴学院”已是一个让人倍感温馨的名词。
“有了这些大学生的资助,当地很多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贫困孩子及他们的父母十分感激,他们给心中的恩人回赠了一针一线缝成的鞋垫及亲手做的手链。”凤凰县山江镇大门山村教师吴志显在网上这样写道:
爱心温暖童心,童心也感动着爱心。
“天气很冷,当我想起你们的关心,心里感到暖融融的。祝姐姐好人一生平安!我最近很开心,因为不但成绩提高了,一直在外打工的爸爸也回来了。他时常提醒我不要辜负关心我的姐姐和老师……”这是湖南孩子麻昌旭写给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玲菲同学的信。
“考完试我就想起你们,因为有你们我才上得了学,谢谢!”湖南孩子吴宗云给嘉兴学院李政峰等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
……
4年来,这样的书信不曾间断,往返飘飞于浙江嘉兴和湖南凤凰之间。
王莎莎至今还记得,2007年初,自己刚从学姐朱亚萍手中接过爱心棒,就收到湖南孩子吴金梅的来信。9岁的小金梅在信里说,父亲上山砍柴时被大树压伤了,如今瘫痪在床,家里欠下了3万元的债。这个不幸的消息让王莎莎十分着急,赶紧和陆加敏老师商量。陆加敏当即赶去当地查看情况,并联系自己的同学资助金梅直到她大学毕业。
在妥善安置了吴金梅之后,王莎莎的班级很快和湖南孩子龙梅艳、吴桃婷结上了对,除了定期寄出爱心汇款外,班级同学还轮流给这两个孩子写信。在得知寄信所用的1元2角钱邮资是孩子们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之后,细心的王莎莎每次回信时总会放进两张崭新的邮票。
坚持捐资3年的女生冯慧慧怎么也不会忘记2006年的冬天,嘉兴异常寒冷,自己意外地收到了被资助的湘西孩子妈妈连夜赶做的棉鞋。与鞋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只表达了“不知是否合脚”的惴惴不安……
男孩吴宗云给工程052班的哥哥姐姐们的班主任写了一封信:“你教的学生有这么好的心肠,你作为老师一定很伟大,我没有值钱的东西,所以让妈妈绣了一双鞋垫谢谢你……”
王莎莎说:“大家觉得是我们帮助了别人,但我们倒觉得是湘西的孩子们教育了我们、感动了我们。”
林进和鲍振兴是嘉兴学院公管031班的学生,2005年他们第一次捐给龙贤忠的270元钱是两人凑起来的。“其实这点钱我自己也能出,只是想让我们两人共同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见证我们的爱情。”林进说。每当收到龙贤忠的来信,林进和鲍振兴都会找个静静的角落一起分享,通常是林进读给鲍振兴听。给龙贤忠回信时,他们通常是一人执笔、一人口述。
一份共同的善良,让两人互相欣赏、互相鼓励,战胜了学业路上、爱情路上、求职路上的磕磕碰碰。2008年5月1日,这对在温州工作的恋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能帮助远在湘西的失学儿童重拾书本,第一次有了一种被人需要的幸福。”
“加入这个爱心群体,我觉得这是我大学时代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
付出且收获着的大学生们如是说。
为什么要传承?
一所学校的育人启示
没有任何发动和组织,不需要任何部门倡议,嘉兴学院800多名大学生4年如一日,通过省吃俭用、勤工俭学默默帮助湘西贫困学生,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个体行为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共性动力?
在嘉兴学院门口有一块巨大的校训石,上面有已故数学大师、嘉兴学院名誉院长陈省身题写的“方正为人,勤慎治学”8个大字。如果向嘉兴学院的学生问起这8个字,他们几乎个个都会含笑解释,“省身文化”是嘉兴学院校园文化的精髓。
在嘉兴学院,校训解读贯穿了整个教育阶段。学校不仅为新生开设了校训解读的必修课,还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活动,让他们理解“省身文化”的内涵。学校设立了“陈省身纪念馆”,以求铭记先生教诲,完善自身人格,传省身之厚德,修载物之长风;每年一度的“陈省身奖”已颁发了4届;而开设两年多的“省身讲堂”亦已邀请陈思和、刘克峰、张颐武等20余位知名学者来校演讲,逾万名师生聆听了讲座,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张名片。“省身文化”的烙印就这样,一点一滴印在了嘉兴学子心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