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把师承家传融入中医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 “中医教改实验班将高等院校和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有机结合,注重加强中医人文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探索融‘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为一体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完成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的教育过程,突出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在介绍该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时说。

  我国传统中医药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涌现出许多中医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认为,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以家传师授为主,而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则以院校教育模式为重点,二者各具特色。但是,二者也各有利弊,传统中医药教育模式局限于一家一派的经验,学生难以突破老师的思维定式,容易形成门户之见。院校中医药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人文底蕴薄弱。为遵循中医药学科性质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自主招收中医教改实验班,目前有两期学员共63人。

  中医教改实验班是教育部2007年度批准的首批220个国家级“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之一,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而定的。其中,一部分学生具有中医药家庭背景和家学渊源;一部分是在中医专业五年制的学生中,经过资格审核、面试选拔确定。在传统中医专业(五年制)中西医学主干课的基础上,增加传统文化学习、临床跟师学习以及与国学和经典导师互动交流等内容。

  据该校教务处处长翟双庆介绍,在基础学习阶段,学校以班为单位配备“国学导师组”和“经典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强化中医辩证思维、中医基本功的训练;进入临床阶段后,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临床导师;校外与课余建立“校外导师”聘任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临床技能传授与训练。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讲座、讨论、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增加学生课内外中医临床跟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加强中医辩证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

  国学导师组为学生精心安排国学讲座,推荐课外读书书目。中医的四大经典课程,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精髓,无论在传统中医教育还是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读经典方面,经典导师组精选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温病学相关部分原著的内容,整理成册,发给学生让其背诵,使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

  2007级学生周远航是个“铁杆中医”,通过跟导师抄方、学习的机会,周远航学会了分辨“如盘走珠”的滑脉及“如按琴弦”的弦脉等脉象的要领。“跟师出门诊是专业实践最好的平台,使我对中诊,尤其是舌诊和脉诊有了直观的认识,这在跟师前无法做到。”周远航说。(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