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过半世纪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杨云慧

  “镇雄教育近10年的发展变化,如果就靠镇雄自身积累,那得花上50年。”看着乌蒙山中一座座漂亮的学校,亲历了镇雄教育十几年变化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义淑感慨良多。

  镇雄地处乌蒙山北麓,滇、川、黔3省交界处,全县总人口136.95万人,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至今还有70多万贫困人口。

  韩义淑1998年至2003年担任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目前在镇雄人大常委会也联系教育。当记者随她下乡调研来到五德镇中学时,一进校园,眼里就跳进了一大片明亮的颜色,在乌蒙山灰蒙蒙的大氛围中显得更为耀眼。韩义淑不断地说:“变啦,变啦!”以前她多次来过这所学校,每次都为破旧不堪的校舍揪心。那时整个镇雄县教育的基础设施都差不多,危房比例高达20%,课桌椅、教学仪器、图书等配备严重不足。2004年,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让镇雄这块干渴的土地如沐甘霖,教育发展从此提速。眼前的五德镇中学,就在2005年争取到国家农村寄宿制工程项目,中央资金投入291万元,建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校舍;2008年,又争取到中央对未“普九”县专项补助295万元,正在建设25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不管走到镇雄的哪个乡镇学校,都能听到这样的介绍:“这是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是危房改造工程”,“这是校舍安全工程”……

  “没有这些工程,‘普九’不可能实施。”昭通市教育局长平锦肯定地说。

  “国家对镇雄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镇雄教育的跨越发展多亏了国家的惠民政策!”韩义淑说。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看到,镇雄县在1998年实现“普六”后,资金上得到了中央和云南省的大力支持,尤其是2004年国家“两基”攻坚的实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县教育局出示的一份2004年到2009年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明细表显示,到2003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总面积才74.2万平方米,但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已峻工使用、正在建设或待建设校舍总面积就达到了54万平方米,投入的资金4.8亿多元,其中,中央资金就达2.35亿元,各种建设项目覆盖了大多数乡镇学校。

  韩义淑以前最为担忧的教师队伍缺口大的状况也逐步得到改善。2004年以来,镇雄全县招聘教职工4159人,其中特岗教师1715人,国家对镇雄县特岗教师已拨付和将要拨付的工资就达到9724万元。有人测算了一下,近几年镇雄县补充的教师数量,相当于十几年前教职工人数的总和。这样力度的教师补充,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代课教师和教师不足的问题。

  在镇雄搞教育工作的人,说起学生的生活贫困程度,都能滔滔不绝讲出几个事例。前些年,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成为“普九”进程最大的难题。2005年,国家启动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并不断扩大“两免”的覆盖范围和生活补助的金额,镇雄的贫困学生得了实惠。从2005年到现在,镇雄“两免一补”总金额达到5.02亿元,其中“两免”金额是3.78亿元,生活补助金额是1.25亿元,“两免”惠及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近4万初中生、3.5万小学生享受到了生活补助。在镇雄,“两免一补”、“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誉为“吉祥三宝”,广大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推进“普九”工作到现在,在校中小学生已达到31.5万人。

  国家对镇雄投入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如现代远程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等,这些资金的注入,使镇雄这个贫困大县的义务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林口彝族苗族乡是昭通市长王敏正的挂钩扶贫点,为教育办实事成了王市长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他亲自牵线搭桥,拉来了3所希望小学的建设项目。这个乡的彝族女乡长陈谨,为了把给教育的每一分钱都用好,在得到企业6万元的图书捐赠款后,一本本列出适合不同年龄孩子阅读的图书清单,然后找到价格最便宜的购书渠道,共购得图书55104册,每本书的平均价格仅为1元多一点。

  实施“两基”攻坚以来,镇雄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也逐年增加。2008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9.82%,财政对教育拨款4.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92%。2008年城市教育费附加399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与此同时,在财力捉襟见肘的窘况下,近些年镇雄先后投入2698.6万元到教育项目建设中。许多乡镇还自筹资金征用学校建设用地,并为学校建设提供通水、通电、通路等后勤服务。有的老百姓还主动让出包产地,无偿投工支持学校建设。学校建好后,又采取县级财政挤出一点,学校自筹一点、干部群众和企业主捐赠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努力提高学校课桌椅、图书和教学仪器配备率,在全县范围掀起捐资助学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