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扩大消费的伦理考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邢雁欣

  回顾已近两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拉动内需是众多国家鼓励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内需的扩大,即消费的扩大。然而,勤俭节约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持续提倡,即便在“能挣会花”的新消费观念冲击下也未见动摇。

  既如此,在拉动内需的要求和方向面前,怎样理解扩大需求和节俭消费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的消费观是合理的?这既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个人幸福的重要问题,也是消费伦理研究所必须面对的。

  人们对产品或商品的消费,既是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需要,也是人们个性化的审美生活的需要。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不仅受个人消费能力的限制,而且受消费伦理观念的影响,即人们把消费多少、怎样消费看作道德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传统经济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节俭美德,在我们这个拥有相当多人口却还处于相对低的经济地位、拥有相对低的经济能力的国家,仍然是需要的美德。但需要明确的是,与传统的观念不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节俭,是针对铺张浪费而言,而不是延续以往器物唯旧的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观念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所盛行的消费伦理观念,即把消费作为人生的基本目的和价值,认为占有和消费的物质财富越多就越幸福,就越能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不满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是不断地追求和无限制地增加超越基本需要的消费,进行超限度的奢侈性、炫耀性的消费。

  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消费,以消费来体现自我价值。消费主义所追求的是“体面的消费”,渴望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试图以物欲的满足和占有来构筑其心理和精神的基石,把人的价值单一定位于物质财富的享用和高消费基础之上。

  刚刚过去的这次影响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就是在消费主义盛行下发生的。表面上看,其爆发是由于过度的信贷扩张超出了金融体系可承受的限度所致。然而其深层原因却是,国民的信用消费远远超出承受能力。

  如我们所见,西方国家全民性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反过来讲,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是负面的。从长远目标看,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适度消费相伴随。

  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并非要提倡消费主义,所应提倡的是适度消费的伦理观念。适度消费的关键是“度”。适度消费的衡量标准,在于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背景,即我们不能以相对贫困时期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消费水平。同时,它也取决于个人的消费能力。我们既要反对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观念,又要提倡在坚持节俭观念前提下的合理消费观念。

  儒家在讨论节俭时就提出“俭而有度”的观点,其中就包含适度的思想。一方面,“适度”是要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来进行消费规划;另一方面,“适度”还应与国家的消费需求相适应,即在消费能力范围内,敢于消费、扩大消费。敢于消费、扩大消费,并非要把消费看成是人生目标,甚至炫耀自己的财力与物力,而只是把它看成是人生美好的一个方面,是我们值得过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

  总之,适度消费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性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全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非是要过上一种十分艰苦的生活而是过上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条件在改善,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现在我们所讲的“幸福”,应该是一种有着现代物质基础的幸福。

  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提倡适度的消费,或与现代物质文明发达相适应的物质消费。同时,幸福不仅在于物质,而且在于丰富的文化生活。小康型生活不同于饥饿型生活和温饱型生活,后者主要解决生存问题,生存性需求具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小康型生活已经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与享受成为小康型生活的追求目标。发展和享受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文化事业发展、居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所以,文化消费及旅游消费的扩大也将是必然出现的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一种适度消费的伦理观念,即既要反对消费主义和铺张浪费,同时也要在有限的成本与可支配范围内充分发挥资源自我支配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便是我们所提倡的适度消费的伦理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