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师上门家访不过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家访是来认亲的,不是来告状的。”在学生小婷家里,马燕老师亲切的话语让小婷全家人敞开了心扉。随着大家越聊越投机,马燕还与小婷母女一起包起了饺子。这温馨的场面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中的一幕。

  随着现代社会手机、网络等通讯手段的日趋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教师家访渐渐被社会遗忘,进而被表格调查、电话交流、网络留言等形式所替代,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

  教师上门家访越来越少

  现在的教师家访大多是走访“问题学生”,多数家长只知道教师的姓名,却从来没见过。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明显少了,家访在城市中更是少见,教师与家长见面仅限于每学期一次或两次的家长会,或者孩子犯错后,教师一个电话把家长叫到学校。

  由于交流机会有限,家长和学校之间不能有效合作。学生因为害怕老师告状,心理上排斥家访;家长也因忙碌常常推辞教师家访,教师与家长在感情上的距离不断拉大。而教师日常工作量普遍较大,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机制也没有体现出对家访的重视。

  另外,教师和家长交流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去探究家庭因素带给学生的影响,这一切都让教师走进学生家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家访越来越少。

  日前,青岛市市北区教体局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要求从校长到一线教师全部参与。到本学期末,要对全区3万多名中小学生全部进行一次面对面家访。

  传统家访拉近了师生距离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电话、手机短信可以及时联系,却无法替代教师在家访时对学生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的直观了解。

  “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就是不太自信。”青岛合江路小学教师谷晓格在家访时,发现小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很少表扬她。在教师的启发下,小佳第一次听到了妈妈的当面表扬。“没想到在妈妈眼里我有这么多优点。谢谢谷老师!”小佳说。

  青岛第四中学教师王莉在家访时了解到学生小杰的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后,自己掏钱每天帮他买午饭,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教师志愿者辅导小杰的学习。“孩子的成绩明显好了,在家里也越来越懂事。”当王莉再次家访时,小杰父亲激动地说。目前,青岛四中通过教师家访已经陆续收到家长对学校今后发展的建议,家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参加家访的教师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自己在走进学生家庭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源于家庭的教育和生活模式,所在的社区环境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此时,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再开展分层次教学,收效颇丰。

  国家督学、青岛市原教委主任陈显青认为,传统家访对学生心理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不容小视,它让不少教师深入了解了学生及家庭现状,课堂教学上会更有的放矢。

  尝到了家访甜头的教师都表示要将家访制度坚持下去:“家访不仅有利于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高,通过与家长交流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

  配套政策支持教师家访

  本学期至今,青岛第43中学的80名教师已走访了几百个学生家庭。该校教导处主任卢宝山表示,反馈显示,家长对教师上门家访的满意度达100%。“一聊起孩子的事情,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语言很多,家长在反馈信息时都表示希望教师再来家访。”卢宝山说。

  “我们学校的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不少家长忙于打工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跟教师也缺乏沟通。”青岛市山东路小学校长李全慧说,家访带回的很多信息,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青岛市北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柴清林告诉记者:“与家访相配套的有关文件将尽快出台,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性。”据了解,该区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已确定了家访的详细步骤与策略。比如,师生结成帮扶对子;对学困生和行为偏常学生重点走访;汇集家访集中反映的问题,每周印发《家长信函》,引导家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等等。考虑到教师工作量较大,一些学校还把家访列入教师的工作量。

  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徐剑波说,要大力弘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合力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信息时代,传统的面对面家访仍然不过时。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