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多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蔡继乐 张圣华 俞路石)今年不到30岁的刘义堂,2008年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合肥六中的一名合同制高中政治课教师。从2008年开始,合肥市教育局对像刘义堂这样的新教师,全部试行合同制管理。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说:“对新教师试行合同制,是用人机制的大胆创新。我们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局,是想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教师队伍‘进得来,出不去’的状况。”

  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市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从2004年开始,全市每年新增人口超过15万人。与此同时,市郊农村区县则出现在校学生数下降的状况。

  面对新形势,合肥市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开展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对郊区农村学校进行撤并。

  新一轮布局调整为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师队伍建设却遇到困扰,其中最大的困扰是教师队伍出现既缺编又超编的状况。“想招的教师进不来,一些明显不合格的教师却出不去。”方东玲说,针对这种情况,从2006年开始,合肥市教育局开始尝试面向包括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内的所有高校毕业生招聘新教师,并对新教师试行合同制管理,对他们每年进行考核,合格的享受一切待遇,不合格的退出教师队伍。

  在新一轮布局调整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新情况:不少学校出现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的学校语文和数学教师多,英语教师少,有的学校正好相反,而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则普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合肥市教育局采取了校际间调剂教师的办法,市教育局首先摸清各学校教师的状况;然后由市教育局搭个平台,教师自愿报名,双向选择。2008年,通过这种调剂方式,全市共有127名教师实现了跨校流动。

  从2006年开始,合肥市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由于新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尽快提升教师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素质,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合肥市教育局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采取现代远程教育、集中面授、校本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同时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东玲说,“去年以来,在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中,我市选派52人参赛,有49人获得省级教坛新星称号,获奖率达94.2%,位居全省之首。”

  为了提高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合肥市教育局推出了包括城乡教师“捆绑”结对帮扶、百名名师送教下乡、千名教师手拉手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

  庐阳区曾是合肥市的中心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但是,新一轮布局调整,市里将三十岗乡和大杨镇这两个郊区农村学校划入庐阳区。为尽快提升乡镇校的办学水平,庐阳区城区8所优质校与8所乡镇校“捆绑”结成共同体学校,期限暂定为3年。

  庐阳区教育局局长李仲生说:“城区学校有派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的义务,乡镇学校有送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权利。双方每年至少互派1名中层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

  城区的六安路小学与三十岗乡的幸福小学是“捆绑”共同体学校。陈瑶是六安路小学派到幸福小学支教1年的自然课教师。刚开始,陈瑶不太情愿。但是,当她来到农村后,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她说:“农村孩子很可爱,前一天上课时,我叫他们帮我捉蚯蚓,结果第二天他们就捉来一堆。”

  李仲生说,按照这个机制进行一轮3年的“捆绑”发展,乡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城乡学校共同成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