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人才子女教育这道题如何解
海归人才面临两难选择
“我们现在是无能为力了,准备彻底放弃孩子的北京户口。”许兴智教授对记者说,今年41岁的许教授已回国3年,是2006年北京市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目前在北京某高校任特聘教授。许教授有两个孩子,老大9岁,老二5岁多。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入了美国籍,虽然许教授和他的爱人目前都已入了北京户口,可两个孩子却迟迟入不了户。许教授为此不知跑了多少趟北京市公安局。“市出入境管理处解释说,孩子出生时父母尚未取得绿卡,按照中国国籍法不能承认他们的外籍身份;孩子是在美国出生的,又不能算中国公民。”由于事关国家法律,许教授所在的单位也爱莫能助。夫妇二人为此苦恼不已。幸好许教授所在的高校办有附属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单位的协助下,大女儿上了附属小学,小儿子也入了单位的幼儿园,但将来考大学还是有问题。“现在也考虑不了那么长远了,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目前,许教授每年都要往北京市公安局和住地派出所跑,为两个孩子办理签证,每次都要花费2000多元,既破费钱财又耽误时间。
与许教授一样,李静(化名)最近也在为两个孩子的户口犯愁。“我们现在很困惑。”她说,根据中国法律:中国籍儿童如在旅行证有效期内未出境,可以在当地申请常住户口。我们是在美国结的婚,孩子也是在美国生的,我们的户口出国前注销了。去年先生联系了北京一家研究所,当时说根据“绿色通道”的政策,可以解决全家的北京户口。两个孩子都持中国旅行证回国,但由于我们的户口都被注销,没有身份证,不能在银行换美元、装电话等。银行说中国护照不是有效证件,必须要身份证或外国护照,所以我们非常期待早日拿到身份证,然而一切都事与愿违。
据李静介绍,她被告知必须单独办落户手续,人事部只给了她爱人和两个孩子的北京户口指标。她只好托美国的朋友加急办理留学回国证明、学历认证等,一番波折后,总算办好了她自己的北京户口。然而在先生和孩子的户口上又出了问题。“第一次去公安局,要求先生和两个孩子亲自到场,第二次先生和两个孩子都去了,又要求先生和两个孩子去做亲子鉴定,后又说不能办理,因为孩子是在美国出生的,必须要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出具‘孩子不是美国公民’的证明。询问大使馆,说必须返回美国才能办理。第三次,我们又拿着人事部的户口指标和介绍信去公安局,这次公安局把国家人事部数落了一通,说他们不懂法,不应该给两个孩子北京户口指标……”一连串的问题把李静搞得晕头转向,“我们现在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就一个小孩,孩子上户口倒是没遇到太大困难,就是孩子上学问题让人着急。”海归博士杨运贵一脸愁容地对记者说。杨运贵是去年从英国引进北京的,他的儿子今年已经6岁了,“当初单位说小孩上学问题会帮助解决,但找了几个学校都不行,现在不像以前,单位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听朋友说只要能在学校附近入户,孩子就可以就近上公立学校。最近杨运贵拿出单位发放的住房补贴和自己几年来辛苦攒下的钱凑了80多万元,买下了学校附近一处4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把孩子的户口转了过来,但又听说必须落户3年以上学校才承认。因此,花了80万元也不知能否就近入学。“该想的办法都想了,该做的事也做了,钱也花了不少,但目前仍然看不到什么希望。”
“海归子女入籍、入学等问题的确令人头疼。”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告诉记者,多次海归民调显示,住房、配偶、子女户籍及教育问题已经成为能否吸引海归的三道坎。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更是多数中高层海归能否安心在华发展的首要考虑。一些放弃外籍身份归国的人,许多已经在国内找到了较好的发展机会,却由于面临孩子的户籍、教育等一系列难题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作为曾在海外留学多年、最早回国创业的海归之一,王辉耀对海归人才遇到的两难处境深有体会。“那些已经在美国建立家庭的华人大都认为,无论处境怎样,回国都是自己的选择,可是对孩子不公平。”一些海归没有放弃外籍身份,也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发展考虑。“为了孩子上天堂,我们只能下地狱。”说得或许有些惨烈,但许多留学人员选择留在国外,主要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小海归在中西教育间徘徊
今年19岁的阳阳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由于父亲在日本、美国留学工作10多年,阳阳两岁就随父母去了日本,5年后又到了美国,13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这使得阳阳的教育背景也颇为国际化:在日本上的幼儿园,在美国读书到7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一),随后又在中国读的初中、高中。在别人眼里令人羡慕的国内外教育经历,在阳阳看来却十分痛苦,其中的烦恼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主要是在学习上非常困难,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没办法跟上。”阳阳回国后正赶上北京闹“非典”,学校都让学生们在家复习,阳阳就利用这几个月的时间在家看电视、补习中文。“刚开始除了认识自己的姓名,其他字几乎不认识。”几个月后阳阳进入了北京一所知名中学就读,由于中文基本上只能听说,不会读写,她说,开始上课时根本没办法听懂,每天面对老师的板书都像读天书。
“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去学校都是愁眉苦脸的。我们平时工作很忙,但还是挤时间跟她聊天,帮她解决学习上的难题。那时孩子的妈妈每天都陪着孩子,帮她补习中文。我们经常鼓励孩子说,从小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将来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倒我们呢?孩子逐渐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学习上也有了长进,孩子也慢慢有了自信。”阳阳的父亲说。
学习上的苦还能忍受,最大的痛苦是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习惯了美国自由、宽松的教育,来到中国学习,阳阳感觉老师太严厉,特别不能接受。“国内的课堂就是老师一个人讲,不像美国学校能让我们自由发言。课外作业也比在美国时要繁重得多,同学间竞争很激烈。”
虽然阳阳已经在国内生活学习了近7年,并且今年也顺利地升入了国内的大学。但提起这些年的学习经历,她还是感觉不堪回首。“许多事我没有选择余地,都是父母作主。因为自己小,许多事情也不了解。”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阳阳对记者说,“如果能让我自己重新选择的话,我坚决不回来,宁愿一个人住在国外的学校。”
这些从小在海外接受西方教育的孩子,在中国学校里碰到的难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们虽然是黄皮肤、黑眼睛,却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只能进行简单的汉语对话,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有限的中文水平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让他们很难适应国内教育,他们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学习困难。
平平的父亲2005年从美国回到国内,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9岁的平平也随后进入了上海的一所国际学校学习,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美国来的,同学也多为华侨子女,除了每周一次的中文课外,其他课程全部是英文授课,学习的内容也多为美国课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境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需求,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与其所在国教育相似的教学方式,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虽然回国两年平平的中文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他还是更喜欢美国的学校,两年后他又跟随妈妈回到了美国。目前平平的父亲一个人留在上海工作。
“这个结果实属无奈,因为孩子在中国学校不是那么适应。我们也只好为了孩子暂时两地分居,将来有机会再回去。像我们这样的海归回来了又出去的也有不少,主要是为孩子考虑。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我们做父母的只能牺牲自己了。”平平的父亲无奈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回国就读的海归子女每年都有几万人。他们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出国前曾在国内接受过中文教育,英语是启蒙阶段,刚刚到国外学习非常艰苦,常常找不着“北”。好不容易适应了国外的教育,可由于父母的回国发展,他们又要面临重新开始适应国内教育的问题。第二类是孩子从小就出生在国外,已经开始接受国外的基础教育,中文程度比较差,许多孩子只会听和说,不会读和写。面对这样的孩子,选择回国发展的父母更是彷徨:若就读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学美国教材、外教授课、学生们说英语复制他们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有助于他们日后出国能轻松就读国外的高中、大学,但学费贵,动辄几十万元,而且学校常设在郊区,封闭式的交际圈易滋生孩子的贵族心态,更脱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若就读本地公立学校,孩子又面临入学难的问题,即使入了公立学校,如何融入中国文化适应国内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如何应对国内的中考、高考等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让海归子女实现教育软着陆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海外人才回国就业或创业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教育部一项统计显示,2008年海归人数超过5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一倍。从1978年开放留学起,中国海归总人数近32万人,而2008年一年从海外回国的人数,就占30年总人数的1/6。有人认为,中国即将迎来又一次“海归潮”。
“较之以前的海归潮,这次大规模人才回流的大背景是国际金融危机,加上国内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今中国的海归就业市场已不是10年前的情况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卫国说。2003年,作为学校引进人才,学校为朱卫国提供了一笔项目启动资金,开办了专门的研究室,同时在住房、爱人的工作以及两个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条件。近些年,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以及国内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海归人才使用、安置等方面不断完善机制,部分海归人员对回国的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出现了“海归”成为“海待”的现象。
朱卫国认为,高科技和创业型海归人才在中国永远不会过剩,国家这两年一直在努力为海归人才创设有利于发挥价值的环境,解决海归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此同时,海归人才也应该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放低身段,只要有机会回国发展,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相信其他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的。目前许多海归人员已经开始调整期待值,有的海归更是把眼光瞄向了二、三线城市。其实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空间很大,孩子入籍、上学等问题更容易解决。另外,良好的心态也十分重要。朱卫国说,回国就业,不能过分挑剔,不能期望过高,不能刻意摆谱,不能急功近利。如有机会,不妨先去一试。是金子总会闪光,有真才定受重用。
据了解,目前许多地方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办法缓解海归子女教育难题。比如,广州今年出台了关于海归子女中考加分的规定,旨在解决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水土不服的难题。然而此举却招来诸多非议。有人认为,海归子女需要照顾,但是,不能挖“应试教育的肉”补“素质教育的疮”,不能损伤普通百姓孩子的教育权益。也有人认为解决海归子女教育水土不服的难题,应该放到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寻求破解良策,而不能滥用公权,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
人事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早在2007年3月就公布实施了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绿色通道,其中规定,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子女如参加中考和高考,同等条件可优先录取。近几年国家在引进高科技和创业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其中涉及海归人才子女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少,“但光靠打造同等条件可优先录取、甚至颇具争议的中考加分等硬通道还远远不够。”朱卫国说,硬通道只能以优惠政策让海归子女硬着陆,打造软通道才是长久之策。比如定点一些教育品质较好的公立中小学,聘请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执教;开设短期强化班,让海归子女度过语言关,熟悉中国教育模式;组织面向海归子女单独参加的中考、高考等。这些措施可以实现海归子女软着陆,解决他们接受中国教育的不适应。事实上,这样的教育软通道,不仅是海归子女的需要,更是全球化未来人才争夺战的需要。
【相关链接】
“千人计划”优惠政策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简称“千人计划”)。
对于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视同国家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中国境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可不受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购买自用商品住房一套;5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引进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各种生活补贴,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实施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