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民族地区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特约通讯员 王国强

  “我和纪秀丽都是2006年参加‘特岗计划’来到恩施沙地中学支教的。3年支教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今年双双被恩施市吸纳为正式教师。同时,我们收获了爱情。”特岗教师岳勇日前一见到笔者就聊个不停。像这样的特岗教师还有许多,特岗教师也成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系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筑巢”引来凤凰栖。一直以来,师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恩施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以来,恩施州紧紧抓住国家选派特岗教师的机遇,大量引进特岗教师。全州共引进1000余名特岗教师,被分配在了全州77个乡镇的72所小学、109所初中和17所高中任教。大部分人分配在英语教学岗位和计算机教学岗位,缓解了学科结构失衡、教师数量紧张的状况。目前,全州各学段教师学历达标率为小学97.88%、初中93.61%、高中72.19%。

  对于特岗教师的到来,州、县(市)都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教育部门更对他们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州教育局局长冉隆映每次到学校都要看望特岗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建始县财政部门将特岗教师的医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县内交通费纳入了预算,并对特岗教师回家往返交通费据实报销。

  绝大部分恩施州农村教师很少走出大山。特岗教师犹如一缕春风吹进土苗山寨,为山区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恩施州的教育仿佛一夜之间变得满目葱绿,生机盎然。

  特岗教师教本地教师学电脑、学电子备课、学写教育博客、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网页和动画等等,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巴东县金果坪中学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近几年有17名教师调出山外。从没来过一个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生。教师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正当教育主管部门心急如焚时,21名特岗教师的到来改变了面貌:校园里有了歌声,有了舞姿,具有六级英语水平的特岗教师肩负起了学校英语教学的重担,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宣恩县桐子营中学的几名特岗教师组织学生成立了“合唱团”、“文学社”、“篮球队”、“书画社”、“英语组”、“舞蹈队”等10多个社团组织,将一所偏僻、沉静的学校“炒”得红红火火。

  为了唤醒众多人对山里孩子的关爱,让更多的特困、留守、残疾儿童得到救助,特岗教师刘章艳搜集整理了巴东县沿渡河镇特困、留守、残疾儿童的档案资料,并汇编了一组展示贫困学子不畏困难、勤奋求学的宣传资料——《远山在呼唤》,寄给相关媒体。短短3年时间,由她发起的沿渡河镇童家坪小学“特困、留守、残疾儿童助学会”就募集到50多万元的款物,解决了特困、留守、残疾儿童的上学难题。

  2006年8月,纪秀丽和岳勇被分配到沙地中学任教。一天,他俩提着行李去城里办事,恰好被一个学生看见了。学生跑过来问:“纪老师,岳老师,你们不会走了就不回来了吧?”听了这话,岳勇、纪秀丽备感心酸。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放心,他们把户口迁到了沙地,结婚安家。从这以后,他们就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身上,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