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 宪】我们理解的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由不均衡到相对均衡,再由相对均衡到发现新的不均衡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应该是鼓励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应该是分类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应该是特色发展而不是划一发展。因此,基本均衡实现后,我们主动打破均衡,实施名校带动战略,多元化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出了品牌学校扩张、输出管理、嫁接新校等模式,以品牌学校引领带动新一轮的均衡发展,也就是我们今年提出的“高位推进均衡发展”新目标。目前,育英中学、经五路小学、胜利大街小学、纬二路小学等品牌学校已在不同区域形成了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增长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更近了。

  【陶继新】均衡不是抑制发展,而是促进发展,使更多的学校发展,特别是让各个学校主动积极地发展。名校带动工程让一大批家长圆了让孩子上好学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项民心工程,而均衡教育在这项工程中又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关注硬件投入的同时,千万不要忘却了心灵这个特殊软件的建设。如果校长与教师都能愉悦地工作,即使设施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照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均衡发展一定要关注这种心灵的均衡性,提升这种心灵愉悦的指数。我到市中区一些学校走访的时候,就为他们那种“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工作情怀而感动,也为由此带来的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幸福状态而感到欣慰。

  【刘 宪】您提出的“提升校长、教师心灵愉悦指数”的观点太好了,抓住了推动均衡发展的魂魄。教育管理者也要为校长、教师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而搭建七彩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硬件均衡有钱就能做到,软实力上的差距却很难弥补。因此,真正的均衡更要追求软实力的均衡,教育的内涵发展关乎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人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出“校校升级、年年升级”,提高干部、教师的素质,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品质,最终要实现“一校一品、特色各异”的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

  【陶继新】“校校升级、年年升级”是将均衡教育指向了未来,即在现在基础上,都要力求有一定的发展,这也使各个学校有了紧迫感,有了发展的动力。您所说的“一校一品”我深有体会。你们区的一些学校,不但特色独具,甚至将其特色发展到了极致,让人看后有眼睛一亮、心里一动的感觉。比如舜耕小学的舜文化、南上街小学的民俗文化、舜玉小学的藏书票等,都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 宪】创市中优质教育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始终认为:打造一所或几所好学校不能算好,只有让市中区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放心学校、满意学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优质教育,才是创市中优质教育的目标。现在市中区的优质学校越来越多,特色学校越来越多,我们的愿景就是要把市中教育品牌做大做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陶继新】相对而言,市中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不过人们对优质资源的期待也是“水涨船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更加优质的学校。所以,让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好教育”,就成了你们追求的一个更高的目标。前一段时间去纬二路小学分校讲课,简直令我不敢相信,原本那么一个不引人关注的小学,竟然变成了一所硬件和软件都非常好的学校。我发现,附近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尽管没有与他们交谈,可是,我断定他们对于市中区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化”一定是心存感激的。

  【刘 宪】究竟怎么做才算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呢?有人这样评价过东西方的教育——中国重“记性”、西方重“悟性”。我的体会是教育光靠记性不行,创新必须靠悟性。因此,我们要求校长要通过学校教育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搭建多元的发展平台,校校创设“德智体美并重,科技人文并举”的教育生态环境,适应个体差异,实现多元发展,使义务教育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陶继新】有了优质资源,并不等于孩子一定快速发展了。所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孩子成长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让孩子更好地发展,就成了你们追求的又一个目标。“教育生态”是什么样子?它不单单是顺应自然天性,让孩子“道法自然”地成长,还要为这些孩子的自然成长增添养料与水分,通过教师的呵护与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材。这样,孩子才能拥有一个理想而又美好的未来。

  好局长的“四项修炼”

  【刘 宪】明确的育人目标定位和清晰的教育理念是区域教育发展成功的基石。做过一段局长后,我更加体会到一个好局长应该有“四项修炼”,即:出思路、带队伍、创机制、要政策。

  一是出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区域教育能否实现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看是否有清晰的前瞻性的发展思路。2002年,市中区拿出了率先在全市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的工作思路,2005年达成了这一目标。2006年,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确立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任务,到2012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从而明确了现在的发展思路,就是高位推进均衡发展,打造市中优质教育,努力实现全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陶继新】思路不但决定出路,而且彰显着一位局长的胸怀与眼光。在采访您的时候,感到您对当下市中区的教育了如指掌,对周边区县的教育也异常清晰,而且对于山东以及全国教育发展的走向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所以,您的思路既非“拿来主义”的产物,也非凭空想象的,而是您在真正研究教育之后而生成的烙印着您思想的思路。

  【刘 宪】二是带队伍。带队伍的核心是带干部和带教师。带干部首先要用好人,在干部选拔上以德为先;其次要培养人,通过校长读书班、校长论坛等专项培训,培养有悟性、会干事的聪明人;最后要塑造人,就是通过换脑、借脑、健脑“三步曲”来塑造智慧型的领导人才。第一步换脑,近年来先后选派34位校长参加北师大研修班,目的就是让校长走出去接受教育观念的洗礼,实现思想破冰。第二步借脑,选派35名校长到全国知名中小学挂职学习,通过对名校的实地解读,加强自身的办学素养。第三步健脑,就是通过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完善校长业绩奖励机制等措施,激励校长把学到的理念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再提升。

  【陶继新】以德为先地选拔干部,干部就会因其身正而有“不令而行”的权威性,老师们对这样的干部也会有一种心理认同感,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正向的影响。有的干部为什么有悟性?绝非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才有了在某个时刻“灵感”突生的玄妙。你们的很多举措,恰恰是在不断地提升干部文化品位,即您所说的“健脑”。在某种程度上,校长的“大脑”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为校长健脑,也是间接地为更多教师的生命输氧。

  【刘 宪】是的,让我最欣慰的是这些年在市中区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长起一支充满了教育智慧、有活力的校长团队。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市中区教育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艺术教育各具特色的办学格局。

  【陶继新】一个校长的成长,带动的是一批教师的发展。在专访市中区校长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他们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一大批教师也脱颖而出。而且,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他们都为身处市中区而感到自豪,都有了自觉发展的意识。可喜的是,名校长与名师不断涌现,成为你们区教育上的一个景观。而他们的精彩,带来的必然是学生更大的精彩。

  【刘 宪】至于带教师,我们的思路是打破教师“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发展的科学引领与阶段指导,强化学术梯队建设,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脱颖而出。我们的实践也形成了教师发展三部曲。一是5年全员大练基本功工程,全区教师人人参与,10项指标项项考核,从根本上扫清教师队伍发展的短板。二是开展三本培训与教师发展工程,用7年时间充分关注教师育人观念、教科研能力、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提升,市中区迅速成长起一批品教兼优的研究型骨干教师。三是启动区域教师学研共同体建设工程,开拓了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深化骨干教师梯队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新路子。近年来,在济南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囊括中小学团体第一名,465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初步形成了以齐鲁名师、省市优秀教师、“双首席”教师为骨干的梯级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陶继新】“教而优则仕”是官本位思想在教育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怪胎”,它使很多优秀教师因为走上领导岗位而优秀不再。你们发展教师的“三部曲”,让更多的教师走向优秀,使其有了一个更加明丽的人生。而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结果,受益者不但是他们本人,更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您所期盼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就能够物化为现实。

  【刘 宪】三是创机制。俗话说“人治不长远、法治见长效”。创新机制的本质是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的主动发展。我们先后在干部任用、教师培养、评价机制等多个领域进行机制创新。比如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在全市首创了以“学科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龙头的“双首席”和“双十佳”教师培养模式,每年每人奖励5000元至8000元教科研经费。

  【陶继新】“双首席”和“双十佳”的出笼,让真正的优秀教师“出人头地”而且先“富”了起来。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一些名师,还在于向更多的教师发出一个正向信号,只要努力且有一定的潜质,就有可能走进名师的园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 宪】此外,为激活干部的能动性,我们改革完善了干部聘任制和交流机制,还将对中层干部进行岗位竞聘的试点。目的就是打破干部终身制,构建起有益于人才交流与成长的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陶继新】有竞争才有动力。竞争,就是让优秀者扬眉吐气,让德才俱差者反省自身。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正能量场,大家心情舒畅地生活,争先恐后地工作。

  【刘 宪】为激活学校的能动性,我们改革传统的全方位督导模式,探索实施对学校进行效能发展性评价的新方法,赋予学校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和评价发言权,形成更加民主高效的学校发展评价模式。

  【陶继新】评价是一种风向标。将评价权下放给学校,学校就有了激发教师发展的“尚方宝剑”,就会自我构建一种正向的激励机制,从而让更多教师的生命成长步入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

  【刘 宪】四是要政策。教育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要想有好的政策环境就离不开沟通的艺术。换句话说,做好与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才能把教育利益最大化,才能争取教育的诸事优先。

  市中区区委、区政府一直将教育列为发展的首位,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做到了“多、保、先”: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

  政策对教育利益的保障还体现在: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得到政府鼎力支持,都以政府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具有更权威的执行力与约束力。二是在用人机制上拥有了灵活性和自主性。教育局不仅拥有调整干部的话语权,还拥有招聘教师的主动权。三是拥有落实待遇的优先权。主要体现在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教师绩效工资与公务员同步执行、公共经费投入达省级示范区标准、教师取暖费等实现全员保障。四是绩效工资实施后,区委、区政府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允许教育实施特岗特酬的政策:“双首席”、“双十佳”教师每年特批科研经费,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学校一把手绩效工资由教育局按年终考核发放等等。让我们欣慰的是,市中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市不是最好的,但多年来的教育投入占区财政收入的比例是最高的。每当想到这些,一种对区委、区政府重视教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教育要懂得感恩,教育要回馈社会,我们常对校长说:“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领导对教育的厚爱已经化作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着每一个市中教育人尽职尽责,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