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杰:带领师生爱上阅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荐理由

  1998年,李士杰到位于河南深山区的大峪镇中心校任校长。当时,辖区设初中4所,小学38所,学校偏远闭塞,学习资源贫乏,教师数量不足且素质低下。怎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办好教育,李士杰想了很多办法,在那里工作的6年间,李士杰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让老师和学生读书。

  要读书,必须有书可读。李士杰到任后,出台了《大峪镇学校购买图书补助方案》,规定学校购买的图书中心校补助50%的费用,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各中小学校购买图书的积极性。同时,李士杰到处争取资金用于补助学校购买图书,每年还亲自带领校长和老师们去省城郑州挑选图书,几年来中心校补助学校购买图书的资金达40多万元。

  针对山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素质低下、培训困难的现状,李士杰提出了“教师备课资料库”建设工程,要求老师必须每月读一本书,每天整理教学资料不少于500字。

  积极的措施带来了全镇教师买书热、读书热、抄书热,也产生了每一个教师都珍爱的、为之付出和提升自我的读书笔记和备课资料。

  读书活动悄然提升了老师的素质和内涵,几年内李士杰所在的中心校教育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中招成绩一度超过市内名校。

  《大峪镇中小学生诵读活动方案》把推动学生读书作为中心校的重点工作、长期工作,率先在全市明确规定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并把学生的阅读和背诵按30%的比例计入学业成绩。诵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摘抄本和背诵本,也诞生了五彩缤纷的教育奇观:小学生口头作文语惊四座,故事、童话续编纷至沓来。深山区的孩子们开始不断在市、省和国家层面频频获奖。

  读书创造了闻名遐迩的“石板文化”:栗园小学坐落在黄河岸边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村边小河两岸石板错落有致,学生们将诗词名篇、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等创作在石板上,在近一公里的小河两岸童趣、文化、美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2007年,李士杰到位于中心城区的济源市高级中学当校长,第一项活动就是“开展快乐阅读,构建书香校园”。教师“每天读一小时书、每学期读两本理论书、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体会或教育教学论文”。

  ■读书故事

  我是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靠读书走出了大山,上师范,当教师、中心校长、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如今是济源高级中学的校长。读书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周围的人们。

  回想我的读书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9年以前,我是率性读书,中小学阶段着迷小人书、连环画。高中、师范时期接触名著、了解名家大家。

  参加教育工作以后一阵子读诗歌,一阵子读哲学,还有散文、流行小说、人物传记,甚至于民俗术数、收藏鉴赏,等等。真正有目的的读书,则是从1989年开始的。当时我被调到一个深山区的乡镇做教育管理工作,我感到了使命与责任,随即开始定向阅读教育类书籍。准确地说,主要是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理论、管理类、方法学、励志甚至于教科书。

  如今,赠书和荐书几乎成了我的爱好。每遇好书,我总要多买几本与朋友分享。我的朋友遇到困难了,我就送给他相关的书;我所在的学校,我所知道的问题学生,有不少在看了我推荐的书之后,慢慢地在改变。

  热爱阅读,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获奖感言

  我一直深信:广收博览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然而,现实似乎是阅读已淡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人们只重视分数。孩子不读书、家长不读书、老师不读书、校长不读书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这直接导致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思想缺失,精神缺钙,心理羸弱,以至于范进中举现代版不断上演。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进步就是一部读书史,人类文明正是靠着书才得以传承、光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能否真正阅读,决定着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20世纪年仅12岁的周恩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仍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而如今,我要说的是“21世纪,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因为,只有阅读,我们全民族才能真正精神起来!

  所以,我真心祈盼:我们每个人都能手捧经典,我们每一所学校都能开一门经典阅读课,阅读文化,阅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