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艺术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尹少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5%以上的中小学校、75%的中小学生在农村。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日益重视和政策的倾斜,农村的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这样的情势下,农村孩子的艺术教育问题也进入教育行政部门和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现时的农村艺术教育的确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长期艺术教育的缺位,农村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艺术教育意识非常淡漠,他们忽视了艺术教育;其次,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思想更为强烈,应试教育的气氛更浓厚,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的氛围更难以营造;再其次,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师资匮乏,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教师尤其缺乏,调查发现一些贫困县的县城甚至都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更甭说农村了;最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艺术教育经费不足,农村的学校普遍缺乏基本的美术用品,一些农村教师反映学生甚至连颜料也买不起。

  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体现人文关怀。虽然我们承认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现代民主社会却普遍认同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并努力通过制度、行为等方式来实践这一观念。从人权的角度说,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尽管国家从教育政策、课程设置方面保证了这一权利,但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依然非常低,农村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的艺术教育,有助于体现教育的公平,保障农村孩子的权利,体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能够传承民族和地域文化,促进文化认知。艺术是文化的独特门类,也是文化的直观载体,通过学习艺术,孩子可以更好地认同民族和地域的优秀文化,在传承这种文化的同时,滋养自己的身心,强化自己的文化身份,处于文化交融的迷境中而不自失。再其次,可以扩大艺术课程的资源,寻找适合农村艺术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农村艺术教育相对缺乏以工业产品为特征的资源,但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间艺术资源,包括竹、木、草、蔬、果、泥、石以及民间绘画、雕刻、建筑、器物、歌谣、舞蹈、文学、传说、习俗等。它们可以赋予农村艺术以不同于城市艺术教育的面貌,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有效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

  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工作。该实验涉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58个县区,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推动了民间力量开展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教育学会的研究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持的“蒲公英行动”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这两个课题参与面广,覆盖了包括西藏、内蒙古、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区,在推广农村艺术教育理念、搜集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建构农村美术教育模式、推广艺术教育成果和培养农村艺术师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农村艺术教育,是一个并不轻松但又不得不说的话题,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并将自己的智慧、专长和财富化作实际行动,推进农村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将艺术教育的关爱辐射到更多农村孩子的身上。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