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聆听美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过年期间,来自四川北川县曲山镇的六年级学生李博在镇活动中心图书室看书。   新华社发

  从语文的审美性和思想性入手,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

  ■山东省青州云门书院双语学校

  张云杰

  语文学科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等多层次内涵构成的“结构”。在这个多层次的“结构”中,工具性自然不必多说,语文就是拿来应用的,审美性和思想性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性,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崔峦老师指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言意兼得”,也就是说,要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从语文的审美性和思想性入手,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认识到语文是美丽的,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从而让他喜欢语文,心甘情愿地接触并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这应该是一条比较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规律的路子。

  古代的读书人怀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典训义,怀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才会有“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传诵至今。古人读书的例子告诉我们,正是书与他们特殊的情感造就了他们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看看我们的孩子,看看他们身处的环境:电视、网络、声色犬马的大千世界,吸引他们视线和精力的东西太多了。要把他们的精力拉到书上来,强制是不行的,必须唤醒他们对文字的热爱、对语文的执著,进而去审视、发现语文学习中的美和魅力。

  翻开语文课本,俯首皆见美的存在,《开国大典》、《搭石》是催人奋发的社会美,《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新型玻璃》、《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启迪才智的科学美,《苏州园林》、《颐和园》、《长城》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美。捧读这一篇篇美文,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些美的因素都是需要我们潜心研究、认真把握的。

  从母语学习的特点来说,我们对语文的学习首先是起于听觉的。从咿呀学语开始,到学龄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虽然还没有进过学校,但他们却一直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学习语文

  一个人对语言之美的认识,从孩提时代的倾听便已开始。童年的时候,听着爸爸妈妈的故事长大,看着异彩纷呈的小人书走进学校,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进入梦乡,那时的我们,不懂得语文是什么,也不懂得语言为何物,可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爱上了语文,喜欢上了语文。喜欢听妈妈讲的故事,因为妈妈讲的故事娓娓道来、绘声绘色;爱看历史故事、现代战争小人书,因为小人书里的所谓英雄人物语言,可以让我们在平时的游戏中拿腔拿调地哗众取宠;最喜欢的是听评书了,我的童年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度过的,那时看电视是一种奢望,因为很多人家是买不起电视的,家里有的便是那四四方方的半导体收音机,于是,听评书便成了我的最爱。喜欢听刘兰芳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还有单田芳的《明英烈》,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他们个性十足、特色鲜明的讲述让人难以忘怀,讲到精彩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会使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日日聆听,夜夜相守,语言之美点点滴滴渗透了我的心灵,在聆听中既感受了美,也认识了语言。这就是语文,这就是我所初识的语文之美。

  今天,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该不该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从一种有声的“倾听”到心灵的“聆听”,从而去发现文字的美丽,去聆听语文的美丽,我想,那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懂得欣赏语文之美的教师,必定也会带着他的学生一起去开发尘封在文字背后的美丽。因为他知道认识语文之美,能改变师生的精神、气质和品性,会使教师和他的学生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而被人类文化经典浸润过的学生,他必定拥有一个美丽的心灵世界,他看月亮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月亮,还会看到嫦娥,看到吴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的身上到处闪现着追求文字美的特质。具有这种特质的学生,即使是面对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他也能找到其中的乐趣,能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观察一切事物,而且能用诗意性的语言表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静下心来,放一曲悠扬的音乐,带领自己的学生打开书卷,嗅着扑鼻而来的清幽的书香,手捧自己喜欢的诗文,放开喉咙,抑扬顿挫地读,没有约束地读,群情激昂地读,此刻,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平面的,诵读使平面文字呈现立体感;文字是无声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充分领略文章之美,体味经典的丰富内涵,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

  和学生一起聆听,语言文字是这般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