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刊萃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明代文艺启蒙的三次冲击波

  许苏民,许广民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国的文艺启蒙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到17世纪中期,形成了三次强有力的冲击波。第一波以祝允明、唐寅等“吴中四才子”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为代表,反对程朱理学之“理”对文艺创作之“情”的束缚,凸显了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质;第二波以归有光、徐渭等人为代表,标举“天下之至情”,凸显了“真我为体,觉灵为用”的创作主体意识;第三波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为代表,以“童心说”的新理性主义文艺思想为旗帜,凸显了“人即是诗,诗即是人”这一文艺启蒙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文艺启蒙极大地解放了作家的思想和创造力,使晚明文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论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实践维度的建立

  张晓林在《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康德认为没有所谓“纯粹”的美学,从而隐约地表现出了对审美的实践维度的构想,但由于他拒绝赋予美学以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目的而未能完成。黑格尔明确地予美以客观的目的,即“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美学所表现的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理念,没有人人切实皆有的“感”、“觉”或“悟”,不合审美的感性特质,审美的实践维度之建立的愿望仍然落空。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把涵养人生命中所具有的道德实体“心”、“性”作为审美的客观目的,从而建立起审美的实践维度。

  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

  罗先友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开启者。时代、环境和教育等因素育养了其诗学中的现代性。世界视野和科学思维是其诗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前者使他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比前人以更高角度、更多视角来看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学文化;后者使他的诗学研究不但更客观公正,而且更全面深入,也更有成效。断裂是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最大特色,闻一多诗学具有决裂传统阻断西化的双重断裂性。民族性是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要求是其诗学现代性的终极目标。

  试论《红楼梦》的自我叙述及其思想局限

  安春华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红楼梦》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作为18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恢宏画卷,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总结。《红楼梦》的虚构性质与自我叙述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宝玉性格的描述,体现了曹雪芹对程朱理学的反抗和对自由个性的追求,鲜明地体现着对李贽“童心说”的接受。以塑造现实生活中存在个性解放的人物为手段,借以表达作者个性自由的思想。以梦的结构来加以预先设定文本中的事件时间。叙述体系的复杂性、混杂的指向以及宗教意识的影响等是《红楼梦》思想的主要局限。(张书慧 辑)

上一篇:作家的彷徨     下一篇:赤子真情刘文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