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园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记者 李江涛

  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北大从2004年开始积极整合工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等三大传统典礼注入了新活力。开学典礼上,北大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燕园情》。这首作于1952年的著名校园歌曲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让新生的爱校情感在合唱中得到升华。

  北大还着重通过大规模的奖学金颁奖典礼激发学生的成长感恩、奉献社会的意识。设立奖学金的个人以及单位代表济济一堂,应邀出席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成功人士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和奉献精神,加强获奖优秀学生成才报国、奉献社会的意识和信念。

  在创新后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走上典礼舞台,身着学位服,校领导和导师代表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北大还选择教师代表和父母代表等,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说出对他们的嘱托和祝福。

  良师益友评选是清华树立教书育人典范、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已经坚持了10年。1998年,第一批良师益友由全校研究生投票选出。2008年3月,37位当选第十届良师益友的研究生导师在千余名师生面前接受隆重颁奖。10年中清华大学共评选出良师益友931人次,参与评选的研究生人数超过7万人次。

  良师益友评选不仅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个推进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

  评选方式是让学生评选老师,让学生撰写征文来展示导师的感人事迹,由师生一起制作展板、DV等展示材料,让学生上网投票评选导师,安排学生为导师颁奖。这些环节的设置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师生充分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保证评选出的导师是真正受同学们喜爱的良师益友。

  中国农大重点扶持品牌社团,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激励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

  学生社团峰云社在成立5年的时间里,多次成功攀登境内外高峰。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时,在峰云社中磨炼成长的汉族学生黄春贵,在珠峰火炬手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登顶地球之巅,照亮全世界”的历史时刻。

  无论是登顶珠峰的黄春贵,还是圆满完成火炬登顶保障工作的农大学生苏子霞和周鹏,他们都秉承了农大“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敢于胜利、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学校通过对3名学生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向身边的登山英雄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心系奥运的广阔胸怀,学习他们勇攀高峰、拼搏向上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吃苦耐劳、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