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成长启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按各自兴趣自由组合,实行朋辈互助、互学机制,使每个队员都能在同一个兴趣“工场”内找回失落已久的创新激情,获得课堂外的成长——

  

  春日的武汉,大地回暖。在武汉喻家山下、正对着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和正在建设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这两大国家级创新研究基地之间的一片区域,机器作业声撕破了喻家山昔日的宁静。作为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标志性建筑的启明学院大楼,正在紧张施工。

  按照规划,毗邻启明学院大楼,另外两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即将破土动工:一是由翰名教育科学基金会主席萧恩明捐资331万美元兴建的创新研究院大楼,另一个则是该校与武汉钢铁集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

  事实上,在几乎每所大学校园里,都存在大量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或团队组织。但是,相比之下,华中科技大学的几支学生团队,却最终成为一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官方”意志。其成长经历,将给其他高校提供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