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工业职院:紧盯市场环环相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3-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陈强

  

  “西部人才缺乏,只要不怕艰苦,走出去就有机会和作为。”近日,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奔赴新疆、贵州等地实习并就业的198名毕业生举行的欢送仪式之后,该院自动化专业应届毕业生梅永杰这样回答记者“作为一名女生为何愿意到西部就业”的提问。而院长仵自连表示,是“招、培、就一体化”的举措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招生 跟着就业市场走

  近几年,在平职学院开学典礼上,一些煤电企业会与该院矿井安全等专业学生当场签订“零学费”订单式培养合同,这些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

  作为煤炭行业院校,学院大力实施订单教育。为义煤集团、永城煤电集团等省内煤炭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就业率和稳定率都很高。目前,仅平煤神马集团生产一线,该学院毕业生就占集团公司厂、矿、处技术人员的50%,占基层采煤队、掘进队、生产厂领导的60%,占技术工人的80%。

  为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联合会、董事会,加入行业企业协会,创建“双挂牌”、“仓储式”学生就业新模式,通过行业协会提供就业岗位,形成行业内部人才供应链,拉近学院就业和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学院先后与56家公司、企业签订了互相建立“员工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的联合办学协议,使学院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技术补充力量,不断拓宽“订单”、“定向”培养渠道。目前,产、学、研董事会会员单位已超过370多家。

  2009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提出了“招生链的延伸与企业产业链延伸同步”的理念,以煤炭行业专业为立足点,积极采取北上、西进的开发策略。对煤炭企业密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加大该区域招生和订单定向培养力度。在煤炭产业链延伸的同时,同步延伸招生链、培养链、就业链,实现了向化工、冶金、石油、机械加工等行业发展,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培养 围着用人企业转

  2008年11月20日,在平职学院实训楼数控加工中心,一场人才录用选拔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按照江苏托普电力有限公司录用人员的要求,学院机电系2009届机电一体化(数控)专业参加考核的每位学生,进行了3分钟操作。看到参加考核的同学一个个十分熟练地操作着数控机床,用人单位主考之一对该学院就业处龚健民说:“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当师傅。”考核结束后,该公司与参加考核的15位学生签订了就业合同。

  康海通,平职学院2006级采矿专业学生,2008年9月经学院联系到平煤集团公司六矿综采二队实习。在一次操作液压支架时,遇到了爆管现象,他和同学们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当场解决了问题,赢得了师傅们的尊重。

  平职学院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所长王德永介绍说,2005年学院成立了该研究所,其主要功能是紧密联系企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制作完成实际项目,再把项目教学化,引入课程,推广使用,解决了学生所学与实际脱钩的问题。通过真实产品的制作和真实项目的完成,培养了学生实际技能,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关于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和制度方面的学习,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业 依着政策拓领域

  为拓宽就业领域,该学院积极开发就业空白点和薄弱点,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拉动内需投资方向,积极开发能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其他行业就业市场,如铁路桥梁建设、矿井建设、汽车维修等。学院成立区域校友会,建立了平职学院大学生就业联合会、平职学院毕业生理事会,设立“平职学院就业信息网”,定期向社会各界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毕业生基本资料,并及时向毕业生发布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其基本情况。同时,坚持实施就业毕业生回访制度,始终保持就业服务工作的连续性。

  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院成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指导中心。毕业生赵怀亮在学院的协助下,先后考察了多个创业项目,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市场情况,投资4万元,在林州市创立了“小鸡快跑”烧烤店,现在每月纯收入超过4000元。

  在平职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大都做到“三不一要”。即不讲离家远近、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薪酬高低,只要干事创业的平台。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郑立春、张彦民被安置到平煤集团七星公司后,不恋科室,主动要求到井下生产一线去锻炼,通过一年多的锻炼,现已担任基层队主管技术员。他们的举动深受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