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让师生在“自主”中寻找幸福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学校实施了“四三二一”工程,改变过去的平面培养模式为立体、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实行一师多徒,有的教师既上可拜师,又下可带徒;针对教师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学校还鼓励并引导教师从“一专”到多能、多才、多艺,逐步发展成知识广博型、技术复合型的教师。学校帮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发展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自主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自我发现和自我校正的权利,即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要给每个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注和帮助”,“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从认识和尊重儿童出发,刘畅确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更本质的东西,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更好。

  刘畅反复“敲打”老师们:“评价学生,要看进步的幅度,也就是教育学上的‘增值评价’。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和自己比,并在其中感受自己的成长继而获得新的成长动力。”

  为了帮助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建立了“学困生导师制”。要求每一位干部负责一名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他们定期与自己负责的学生谈话,并持续追踪和研究他们的学业状况,与任课教师、学生本人一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一起制定短期、长期的学习目标和提高措施,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校方、学生、教师、家长四方的共同配合,使学困生的转化有了切实的保证。

  “改善思维方式,调整教学关系,让课堂成为让学生获取知识、生命成长、享受快乐幸福的过程;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真正还给学生,构建自主实效的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教室当作家”。这是刘畅给全体教师的三点建议。她解释说,这三点都直指“自主实效课堂”的核心要素,即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恰当引导和师生共同发展。“自主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自我发现和自我校正的权利,即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经过全员参与的大量的课堂实践研究,学校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自主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学情分析→导学→自主探究→交流评价→学生互教→梳理提升→课后拓展→课后反思。

  在中关村一小,每个学生都可以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而教师主要从意愿和技巧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在教师的引领下,每个学生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达到什么?我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我应采取什么策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教学的关键。我们要培养既能接球,又能发球的学生”,刘畅认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能力。中国传统教学往往只教孩子们如何回答问题,孩子们习惯了“接球”,而不知道如何“发球”。“接球”是对别人思路的一种被动的回应与延伸,而“发球”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主动思考与需求。刘畅强调,会“接球”的孩子可能变成“发球”者的翻版,但是会“发球”的孩子获得的却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支持。

  学校还让学生参与教学反思和总结活动。一段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会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梳理教学过程。数学老师陈千举在完成“分数单元”的教学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单元回顾。孩子们五花八门的反思总结,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期待:有的学生用叙述式的说明,有的学生画出了自己设计的知识结构图,还有的学生根据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撰写了数学小论文,有个擅长文学的学生还写出了一首数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