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阳光洒满所有的童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石泉县池河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在学校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下棋。   本报记者 柯昌万 摄

  ■本报记者 柯昌万

  舒缓的放学音乐轻轻响起,陕西省石泉县池河小学三年级二班学生谢力和陈江涛相伴走出教室,相约晚饭后到学校留守儿童成长中心的娱乐室下军棋。虽然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但是在学校留守儿童中心,有很多小伙伴一起生活、学习、娱乐,课余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像谢力一样拥有快乐童年的留守儿童在石泉县为数不少。据了解,这个县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46万人,留守儿童1.18万人,占在校生的48.4%。为了让学校不仅成为留守儿童求知的校园,更成为他们生活的家园,成长的乐园,石泉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为载体,通过改善中小学寄宿条件,推行“代理家长制”等措施,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立体教育管护网络,初步实现了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也许不产生GDP,但政府义不容辞”

  驱车从西安翻越秦岭南行300多公里,便来到山清水秀的石泉县。

  这个位于秦巴山腹地的山区县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劳务输出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强,是陕西省劳务输出大县。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众多留守孩子成了让人忧虑的特殊群体。由于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个性偏激和学习成绩差等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如果说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这个贡献是以众多的留守儿童缺失亲情为代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社会理应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石泉县委书记邹顺生对留守儿童工作充满感情,“干这件事情,也许不产生GDP,但政府义不容辞,这对历史、对将来、对可持续发展一定是管用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要牵头,不能一脚踢给社会。”

  2007年,邹顺生在考察了全县义务教育状况后,提出妥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提高教育质量是“两基”达标以后全县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2007年以来,石泉县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的运行、考评体系,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工作机制。

  石泉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三年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各个部门开展“履行工作职责,服务留守儿童”活动,制定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考评办法,并对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为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石泉县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援助为辅,积极吸纳民间资金”的关爱工作经费投入机制,从财力上保证了留守儿童成长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和托管中心建设按规划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考评暂行办法》,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对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评估和考核的范畴。教体、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对下属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各乡镇也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村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下转第二版)

  【短评】

  政府牵头 形成合力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

  陕西省石泉县以建“留守儿童成长中心”为载体,通过改善中小学寄宿条件,推行代理家长制等措施,初步实现了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石泉的经验表明,做好留守儿童工作,首要的是认识问题。认识到位,责任才能到位。“抓留守儿童工作也许不产生GDP,但政府义不容辞”,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当地形成了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工作格局。只有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留守儿童工作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教育应大力改善农村寄宿学校办学条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也离不开一支有爱心、善管理、能吃苦、肯奉献的专职留守儿童教育和辅导队伍。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还要切实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