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下的抑郁青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柏医生说,抑郁是人们对不愉快、悲观、失望、沮丧等体验的概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这种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向亲友倾诉或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通常不需要心理医生的干预。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原因或由于微不足道的失意、挫折而长时间存在抑郁情绪,或者抑郁表现非常严重,就要考虑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治痛之本  

  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小宁已有所好转。不过陈女士仍自责不已:“真后悔,做父母的,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带他及时调整。”

  面对家长在孩子抑郁严重后的追悔莫及,心理专家孙春云指出,心理疾病就像躯体疾病一样,也分不同阶段,若早期症状不被重视,就会错过及时干预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该学会观察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一是看孩子与父母能否保持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二是看孩子与伙伴是否能够平等合作,三是看孩子学习的兴趣有无变化,他们的关注点是否有异常。

  “不要让孩子带着心理问题成长。”柏晓利一再强调,“最好的方式是‘治未病’,也就是预防孩子的心理问题,这需要合格的老师和家长。”

  教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不可忽视。柏晓利医生至今还记得,8年前,一名13岁的女孩告诉她自己感受不到快乐,唯一让她坚持生活的理由就是她的语文老师,因为这位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抚摸过她的头。柏医生说:“一位好教师不经意间的行为和语言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的广度也可以是几百或上千名学生。因此,预防青少年抑郁,需先从教师入手。”

  要帮助教师进行自我成长。柏晓利医生说:“向我咨询过的一位女教师,对体罚学生这种粗暴手段极为依赖。当我探寻她偏爱暴力方式的原因时,发现她的童年充满了父亲的暴虐,这造成了这位教师自身的心理缺陷。很多教师都是带着从小积累的心理问题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身的心理伤痕也需要得到修复,这样他们才有足够的爱去关怀学生。”

  还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柏晓利医生介绍,培训内容应该包括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家庭模式何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与孩子的沟通技巧等,以提高教师为学生营造健康心理环境的意识、增强教师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宽容度与理解度、培养教师解决学生普通心理问题的能力。

  家长也应该学会关照孩子的心灵健康。柏医生会推荐每一位前来求助的家长看一本心理学读物——《中毒的父母》,让他们通过学习,检讨自己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漠视。在她看来,合格的家长应做到:不将幼小的孩子托给别人寄养;不过分溺爱孩子,不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教会孩子体察情绪、表达情绪、排解不良情绪,等等。最重要的是——爱,是要让接受的人心里感受到。

  对于柏医生的这些观点,陈女士与丈夫已由当初的不解转变为现在的深刻认同。经历了与孩子共同抗击抑郁的岁月,陈女士和丈夫改变了很多。陈女士说,从前,她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她会劝朋友别把孩子的分数那么当回事,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心理访谈》等心理健康教育类电视节目她每天必看。她会回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抑郁信号,比如,从初中开始,小宁就再也没有与同学互搭肩膀的照片。她陪小宁一起看美国电影《春风化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寻找心灵自由与解放的学生领袖,因父亲对他的兴趣强硬干涉而自杀的故事。小宁父亲的变化更为明显。从前,他总是指责小宁“有吃有穿,怎么还有这么多事”。现在他会不断反思过去的种种“过失”,常说“其实都是家长的错”。家里书架上的《直视骄阳》、《你不知道的自己》等心理学书籍都是他买回来的。带孩子外出打球之前,他会问问小宁:“儿子,你今天想去吗?”

  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小宁随父母去了北京的玉渊潭公园,他在春风中露出的笑容,让陈女士感到欣慰。樱花树下,小宁捡起一块鹅卵石,对爸爸说:“爸,你看,多好看的石头!”爸爸有些激动地向儿子笑着:“儿子,你会石(时)来运转的。”陈女士说,那一刻,她体会到儿子开始感知幸福,也深知丈夫为儿子的转变而感动。她说:“抗击抑郁,我们每个人都反思过去,每个人都获得了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