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加速培养创新生力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柴葳 沈祖芸)“我的‘三方协议’签下来了,收入待遇和新进的教师一样,也能申请上海户口,是学校为我们争取了机会!”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届硕士毕业生隋艳明,通过学校与上海交大所在的闵行区区校联动聘用“项目代理”的灵活就业模式,在自己导师课题组这个“家门口”,完成了从一名研究生到一名“项目代理”的角色转变。

  以“项目代理”的身份加入科研项目课题组,实现人随项目走的灵活就业方式,隋艳明并不是上海交大毕业生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项目聘用从2003年开始实施,这种灵活的用工方式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人才的选拔、储备和留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交大学生就业中心主任刘建新说。

  近年来,上海交大以项目聘用的方式吸纳本校优秀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得到了毕业生和科研项目课题组的积极响应,为毕业生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到职场的就业“加油站”。

  在上海交大积极利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三协同”思路里,与学校所在的闵行区的联动是一个亮点。上海交大的相关文件中将“三协同”表述为人员经费和社会保险经费的协同,人事服务手续和项目派遣方式的协同,毕业生学业、毕业和事业的协同。

  据刘建新介绍,一方面,学校人事处和科研院制定了实施细则,在不改变研究目标和经费预算的前提下,采用调整项目经费支出结构的办法,统筹安排聘用人员经费和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闵行区政府的支持,凡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的应届毕业生以科研项目研究方式聘用到学校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者,工资待遇由科研项目研究经费承担,社会保险和公积金部分由闵行区政府承担。

  据了解,目前,上海交大以人才派遣方式聘用的科研人员达到500余人,其中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达80人,很多毕业生参与了国家和上海市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在参与科研项目期间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均有所提高,并加速成长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学校的积极发动下,上海交大各二级学院纷纷积极响应,制定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的实施办法和操作流程。

  “以前,科研项目聘用流动人员担任项目秘书,人员在技术层面水平良莠不齐,难以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上海市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林玲坦言,区校联动,通过项目代理的方式聘用毕业生加入科研项目,既能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让导师承担起毕业生就业的责任。

  作为上海交大规模最大的两个院系之一,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仅2009届就有930名本科生、750名硕士生和160名博士生。为推进“项目招聘”的顺利开展,学院一方面向全院教师发放邀请邮件,欢迎他们向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发布信息,通过项目招聘的方式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另一方面,在毕业生中广做宣传,希望就业困难的学生通过项目招聘灵活就业。目前,学院先后有8位教授向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提供了项目招聘岗位,毕业生报名踊跃。“现在,学校、学院的内部资源,导师、课题组资源还在逐步挖掘中。”林玲说,利用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毕业生招聘工作尚未结束,上海交大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孔南海的课题组已经有两名“项目代理”上岗了,他们之前的身份是孔南海的研究生,隋艳明就是其中之一。隋艳明在读硕士期间曾参与“太湖新城生态水系规划”、“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污染防治与治理规划”及“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评估”等多个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现在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水专项——洱海项目的研究工作的项目代理,可谓轻车熟路。

  “只要是参与过项目的研究生有意愿,我们都会充分考虑。”孔南海说,洱海这个科研项目虽然只有3年,但项目里还有两个五年计划,可以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学科教师不同,项目代理的岗位不是以学科方向为导向,而是以项目为导向,灵活的用人方式更加适合。”孔南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