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十大振兴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

  鹿立 周德禄 孙同德 王承强

  日前,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该省42个部门投入产出流量表,以及2005年山东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涉及的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船舶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业等10个产业对大学生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

  现状扫描

  十大振兴产业拉动大学生就业效应不理想

  据对山东国民经济37个部门分析,现阶段拉动大学生就业效应较好,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共管理、卫生、文化等部门。具体排名如下:教育(每增加1亿元最终产出可拉动1293名大专以上人员就业,下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91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93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72人),综合技术服务业(496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76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05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5人),金融保险业(299人),科学研究事业(267人)。

  而十大振兴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有些不足。例如:每增加1亿元最终产出可拉动大学生就业,钢铁业为228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171.2人;纺织业为171.1人;属物流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40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160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98人。十大振兴产业拉动大学生就业的效应远低于科教文卫和公共管理等部门。

  原因分析

  资本依赖型的增长偏高,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不够

  十大产业中资本依赖型的增长偏高,人才依赖型的增长偏低,人才吸纳强度偏低。许多产业产值比重尽管很高,但就业拉动效益不高。如制造业,由于人才集聚的规模性不足,其产生的后果是,不仅人才集聚产出效益偏低,而且影响资本深化,产出效益也偏低。由于过度偏重资本投入,忽视人力投入和效益开发,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严重偏离,应有的就业拉动严重不足。

  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不够,导致生产性及配送性服务业发展不够,拉动就业不够。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都十分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及配送性服务业发展,将之作为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如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生产性服务业和配送性服务业,其劳动力在这类服务业的比重由1961年的25%发展至2001年的37%;美国在此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和配送性服务业也由28%发展至2000年的37%。

  山东对内化于工业部门之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配送性服务业重视不够、开发不够、延伸不够,对这些行业中大专及以上人才配置力度也不够。全省大专及以上人才资源中,在物流、批发、电子商务、中介咨询、金融等生产性和配送性服务业中工作的比重仅为17.4%,在与第二产业相关联的信息通讯服务业,即基础服务业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比重,山东仅为5.2%。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服务业,不仅仅是社会零售消费的服务业,即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服务业,现代化的生产性配送性服务业是更有发展空间的服务业。

  十大产业中有些产业发育不足,如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山东汽车业近年发展较快,至2008年年末,全省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0多家,员工近30万人,生产的重型、轻型、三轮及低速汽车产量均居国内首位,分别占全国产量的30.9%、27.4%和74.6%,但是从汽车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份额以及占全国汽车业的份额观察,山东汽车业若要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山东船舶业近年也有较快发展。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造修船企业已有近1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同时,船舶配套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其他一些省份相比,山东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对策建议

  向依赖人才的经济振兴型发展倾斜,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振兴十大产业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各级地方最近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把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支撑作为十大产业振兴的着力点。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在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投入、人力资本投入等方面,全力推进十大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有计划地将更多的大学生和技能人才配置到十大产业从事技术改造和研发活动。多年来,科技人员短缺已成为影响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山东为例,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003年山东为28人,2007年为35人,虽然此间有25%的增长,但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在今后几年应抓住十大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有计划地通过见习、实训、招聘等各种方式,将更多的大学生充实到十大产业的一线生产和研发活动中,此举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以及提高这些产业的劳动者素质、推进科技进步,都将有积极推动作用。

  试行并实施十大产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外很多国家十分重视工程师的培养,并有一套专门的培养工程师的“路线图”。日本对此就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如许多高等专门学校注意与产业界对接,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紧紧围绕一个主线——培养“下一代工程师”,即培养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协调性以及国际性的新一代工程师,使之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始终保持国际前沿水平提供大批的“下一代工程师”。

  鉴于此,可考虑在一些行业与高校试行“培养工程师”计划或项目,有针对性地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紧缺行业工程师,使山东人才高地建设不仅有泰山学者,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也有大批新世纪工程师。

  将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指标纳入十大产业发展的考量中。对今后3年十大产业发展的进度检查与评估,应设置人力资本存量与增量指标的考量,以及技术研发的人力与经费配置考量,并以此作为下一年度经费追加的条件之一。通过设置这些有约束力的指标控制,一方面使十大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以科技支撑为主干,另一方面也能有力拉动大学生就业。

  多部门协同加快对大学生专业调整的专业培训力度。多部门协同加快对大学生专业调整的专业培训力度,重点集中在汽车、船舶、装备制造、测控与电气工程等人才短缺的行业及专业。

  据山东省经贸委相关课题研究报告,2008年至2010年山东企业所需本科生人才短缺最严重的专业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物流管理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因此,对已经毕业的和现在校大学生,可通过高校、劳动技能培训部门、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等多部门多渠道分门别类开展有针对性的短缺专业培训,使之尽快进入十大振兴产业。

  大学生及准大学生们,应尽快调整自己的专业定位,在自己的专业教育选择以及创业就业选择上,都应该首先考虑是否与当前的“十大产业”贴近,或在多大程度上贴近。尽管我们的分析结论排出当前山东拉动大学生就业较好的前10位行业(如教育、公共管理、卫生、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科学研究等),但“热门”行业或许同时也意味着“饱和”和“疲软”。因此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定位,应作出比较客观和现实的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