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作弊,携着阳光去高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再其次,开展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初等教育抓起,并在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中持续进行,把诚信作为养成教育、品行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诚信知识讲授、诚信案例教学、诚信实践调查等方式将诚信内化为个体的品行结构。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组织诚信考试宣誓会、发出倡仪书等正是诚信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从小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把考生在统一考试中的违规情况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中,作为对个人评优、升学、就业、入党入团、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的参考。

  强化考试机制 遏制考试作弊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 蒋极峰

  防治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当前各类考试面临的难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4月17日央视《东方时空》节目播放了陕西省专升本考试中一些学生利用耳机接收场外答案的作弊行为。从作弊的过程看,有研究策划、组织部署、制造设备、推销答案、扩展范围等步骤,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弊链。考试作弊不仅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诚信,损害社会稳定,还诱导人们不劳而获,违背社会规范,败坏社会风气。考试作弊对社会的破坏作用殃及子孙后代,后果难以估量。因此,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对考试作弊都非常重视,严加防范、重力惩处。在今天应该如何遏制考试作弊行为呢?

  加强考试宏观控制

  考试宏观控制是指考试活动不能随意组织和实施,为了维护考试的公信力和可信度,要将考试分级严加管理,凡是实施带有社会性的人才甄选考试,需有充分的科学论证,具备充分的考试条件和严格的审批程序。要规范制订审批、组织管理、具体实施考试的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组织实施社会性的考试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具有完备的条件,遵循一定的审批程序。组织者必须对考试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对已经出现的不良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考试是甄别、检测、选拔、使用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关系人的发展权、受教育权乃至生存质量,应该严肃对待,不可以随意组织和实施。考试作弊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在很大程度上与考试过滥、过频、过于随意和宏观控制不到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某些行业、部门由于利益的驱使,热衷于组织考试、管理考试、实施考试,是当前存在考试过滥、过频、过于随意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考试的真实价值被扭曲,考试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考试微观环节要做细

  要把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做精做细,尽量做到没有漏洞,不给作弊者可乘之机。它要求首先要考虑考试基本条件是否完备,条件不充分最好不要组织考试,条件差不能组织考试考试是一个多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作弊行为可以发生在其中的任何环节,除了考场内个别考生作弊外,在考试命题、试卷印刷、试卷运送、试卷储存、考场监考、试卷评价、成绩统计与记录等所有环节都可能出现作弊,有的外显容易被发现,有的隐蔽很难被发现。比如命题人是否具备资质,试卷的印刷、运送、储存是否严密安全,考场的选择、监考人的任用是否严格,评卷人的资质和专业是否对口,成绩的统计是否准确透明,考试流程的各个环节的监管验收是否严格到位等。其中任何环节有欠缺都会给考试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都有可能为作弊者所利用。

  考试作弊嚣张不仅仅是作弊者少数人的行为,还与考试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是否认真负责有关。很多考试由于考试组织管理部门的能力条件所限,只能临时借用或雇用其他单位的人力、设施实施考试,这就使考试的严谨程度大打折扣,出现监管松弛,敷衍了事,个别工作人员还为考生作弊提供方便。要精心设计考试的每个环节,精心准备,细化到没有漏洞,从管理上遏制作弊行为的出现和发生。

  健全考试法制

  为了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考试需要法治。依法治考是惩治作弊,维护考试公信力的最佳选择。通过法制明确考试的性质,调整考试关系,规范考试行为,界定作弊罪及处罚标准。考试作弊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严重的可以构成犯罪。其行为可以表现为“盗窃泄漏国家机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违纪违法乃至犯罪行为,这些问题仅靠道德是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