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了校长,也要进得了课堂
■朱玉祥
最近看了《校长周刊》上一篇讨论“校长进课堂”的文章。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推广意义。校长只有亲临课堂,从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备课、制作课件、研究教法、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一整套程序中过一过,对教学才会更有发言权。“校长进课堂”的意义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而在于校长能经常性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摸爬滚打,亲临体会教情、学情,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解决已发现的教学问题,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管理教学,指挥教学。
我认识一位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他认为教研员要想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就不能只做评论员,不能只会听别人上课,而自己不会上。因此,他提出一个要求:教研员到学校督导教学,搞教学研究,自己首先要在这所学校“借班”上课,与教师共同研究、相互评价。
有一次,进修学校让所有教研员“沉”到指定学校3天,搞教学研究。校长要求每个教研员都必须上课,并与教师一起议课、评课。校长自己更是一马当先,他到所借班级与学生相处,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了解教学进度;他与课任老师聊天,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以及他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他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备课、做课件。上课时,他让相关教师和教研员都来听课,课后还让他们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他也说出自己这节课尝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渗透的是什么教学理念。在大家热议的时候,他认真记录,之后还写了反思总结。
校长带头上课,就有了连锁反应。后来,教研员下去听课,都自觉地“借班”上课了。
过去教研员到学校听课,教师并不欢迎。因为他们进课堂只是听课,听完后就给出个等级。然后校长就会根据“专家”给的等级对教师下定论。这种听课、评课方式,缺少互动,单向评价很难服人。如果教研员先上课,再听课;教研员点评教师的课,教师也能议论教研员的课,一线教师也就不会反感教研员来听课了。
还有一位校长朋友也喜欢上课。不过,不像有些校长只带重点班的课,他专门带了一个普通班的课。他说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状况,更好地参与教学研究,更好地与教师们交流。他说,以校长的身份上课,学生不一定买账,因为他们认可的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
普通班的一些学生有点顽皮。一次上课,有个学生在他的背后贴了一张纸条,引得不少学生偷笑。他明白了,不动声色地走到一个笑意未止的学生面前,低声对他说:“请你把我身后的纸条拿掉,好吗?”学生说“行”,就揭掉了那张纸条。然后他向学生竖了竖大拇指以示感谢。他又到贴纸条的学生面前,摸摸他的头说:“没事了,好好听课。”然后继续上课。
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对校长的做法有点不解,说为什么不狠狠批评贴纸条的学生呢?他说,课上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能继续上课的就不要停下来处理,能忽略的就不要较真,能用眼神制止的就不要大声呵斥,有了矛盾能化解的就不要激化。总之,上课要统筹全局,不要在枝节上浪费时间。有些事即使需要处理,最好也要等到课后,课上不宜把矛盾扩大化……
你看,校长要是不进课堂,不教学,哪会有这些鲜活的体会?哪能说出这些能让教师产生共鸣的话?
当然,“教研员进课堂”也好,“校长进课堂”也罢,他们进课堂的目的显然比教师进课堂更多一些:他们要通过教学了解教学管理措施是否有效,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验证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可行,要向教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推动教师有目的地研究教学。这才是“校长进课堂”的关键。因此,“进课堂”的做法最好能成为一种制度,“逼”着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
(作者单位:南京29中教育集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