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录:以高效诚信赢得社会需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速录师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作记录。

  ■本报记者 汪瑞林  

  在许多会议现场,人们常会发现有一两个人,他们坐在大众视线焦点之外,气定神闲地轻敲键盘,会场嘉宾每句话话音刚落,已经同步转化为文字储存起来。他们就是如今日益红火的一类职业人员——速录师。

  速录在中国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就业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日前,记者专门就此采访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速记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速记泰斗唐亚伟之子唐可为先生。

  让“手指追赶声音”成为现实

  记者:速录从一项技术发明到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在中国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唐可为:速录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词语,是“速记”与“录入”的结合。速录需要运用专业的设备,即速录机,中文速录机的发明人就是我的父亲唐亚伟教授。我的父亲研究速记一辈子,他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了“亚伟式速记”,上世纪90年代又发明了“亚伟中文速录机”。速录技术的发明,让左右手同时执行不同任务成为现实,真正做到了“一心二用”,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解决了速记翻译的信息处理难题。1994年,亚伟中文速录机正式向社会推广,目前我国中文速录所用的都是亚伟中文速录机。

  2003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布了《速录师国家职业标准》,速录师正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

  记者: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比较困难吧?毕竟这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大众还不太了解。

  详细内容见今日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