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花园硕果艳 “两基”教育谱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8-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疆“两基”工作巡礼(之三)】

  沙依巴克区是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之一,历史久远,充满地方民族特色。沙依巴克区是市辖七区一县唯一使用维吾尔语命名的城区,“沙依巴克”维吾尔语意为“戈壁滩上的花园”,人民习惯称呼为“沙区”。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把沙区建设成为“现代国际商贸城中心商贸区”和“全疆最大制造业基地中心服务区”的奋斗目标及“科教兴区”、“商贸富区”、“依法治区”、“环境优区”的强区战略,集全民之智,举全区之力,一心一意搞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局面。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017亿元,成为乌鲁木齐市对外窗口区、商贸繁荣区、科技发达区、治安模范区、生态示范区和教育先进区,彰显了首府中心城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独特区域魅力。

  多年来,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翼”,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的重要职责,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两基”工作硕果累累。1996年荣获全国“中华扫盲奖”;1997年以全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两基”复验;1999年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普九”、“扫盲”工作验收,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县。2000年在乌鲁木齐市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实施素质教育经验交流。2001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2004年被命名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国家项目实验区;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2007年被自治区命名为课程改革先进实验区。这是沙依巴克区在巩固上下功夫、在提高上做文章的见证,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记录着沙依巴克区“两基”工作的坚实足迹,每一步提高都是沙依巴克区在付出艰辛后获得的回报,沙依巴克这个塞外“戈壁滩上的花园”,在稳步提高“两基”水平的基础上,正向“双高普九”目标迈进,不断实现新突破和新飞跃。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沙依巴克区辖区总面积427平方公里,总人口52.8万,居住着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蒙古、锡伯、俄罗斯等38个民族,下辖10个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11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4所,在校学生57275人,教职工3578名,专任教师2939名。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把“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本级政府的教育工作目标,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助推“两基”工作巩固提高。

  ——强化政府职责,确保教育可持续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沙依巴克区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中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将“两基”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出台《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建立三级“两基”工作网络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硬责,专班人员负细责制度,牢固树立“八不变”教育理念,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总体思路不变;党政领导对教育负总责的领导机制不变;加大对教育有效投入的力度不变;强化教育硬件建设、增强现代化教育手段、争创一流的决心不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的总体方向不变;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心不变;坚持民汉学校一体化管理,同步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不变;完善社区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不变。坚持“六优先”原则,即:教育经费优先拨付、学校用地优先规划、人员编制优先考虑、教师工资优先保障、教育法规优先执行、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对各街道办事处、学校和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强化行政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了区委、政府强化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确保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城区高水平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要求落到实处。

  ——强化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的位置,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先后接收了24所中小学,接收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校总数的44%,与2000年相比净增中小学生37000余名,净增学生数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50%。由于移交学校原归属企业大多早已破产,对教育事业长期没有投入或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涌入造成区属学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对辖区教育事业形成了巨大压力。面对如此压力,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没有丝毫畏难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始终保证了教育投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实现了教育拨款的逐年增长和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的逐年增长。2005年至2008年对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达3.32亿元,用于改善区属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新增中、小学校舍15栋,维修学校26所,增扩学生运动场3.85万平方米,为6所边远学校配备交通车,硬化操场、美化校园,为12所学校购置电教设备,极大地缓解了区属学校的压力,给城区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同时,为距城区80公里远的后峡学校新建教师公寓楼,为边远学校老师每月发放津贴;为接收的5所市属中学在职教师增资投入318万元;建立教师健康档案,每两年为区属教师进行免费体检,关心教职员工的健康,稳定了教职工队伍。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事业腾飞的翅膀。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坚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多措并举抓创新,不断提升“普九”质量和水平。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沙依巴克区确立了“以教科研为龙头,以课题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管理与评价方案》《课程改革评价方案》等,逐步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发挥地缘优势,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签订了《教育科研专家支持系统协议》,通过对全区教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选派思想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去边远学校任教、任职,安排教研员定期到薄弱学校指导教学工作。100%的中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各校已形成了校本研究制度、课后交流制度,承担了6项国家课题,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等专题实验,开办铜管乐、二胡、古筝、美术、手工等特色班,有6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科技特色学校”。

  ——健全教育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在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职工岗位聘任实施办法》等方案,全面施行教师全员聘任,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严把面向社会择优录用教师关;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完善管理,为教育发展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始终注重抓好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培训率达100%。投入80余万元对区属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全国“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确保班主任100%持证上岗。通过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工作队伍结构,构建宽松和谐、竞争有序、具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管理体系,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完善助学机制,狠抓“保学控辍”。建立了政府、教育部门双向“保学控辍”责任制度,坚持依法治辍、责任堵辍、帮扶控辍。依法治辍方面把“保学控辍”纳入依法治教轨道,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普法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重点做好对外来务工人员及低收入人群的引导,动员群众主动送子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责任堵辍过程中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全区文化状况普查和大规模入户调查,对0—18周岁少年儿童文化状况及空挂户进行登记取证,实行流失生“三级报告”制度和“一促二劝三执法”措施,将“保学控辍”列入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内容,健全辍学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在流动人口聚集区——雅玛里克山、西山等区域,由教育、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予以治理。帮扶控辍工作建立区、街道、学校三级救助机构,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依法保证农民工、下岗职工、特困企业职工、特困家庭和残疾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贫困学生应免尽免、应助尽助。1996年区委、区政府投资2300余万元新建全市第一所接受流动人口子女的雪莲小学,近两年为60428名农民工子女减免借读费、课本费、杂费等金额3227.55余万元,为5492名困难学生减免金额119.16万元,目前,全区流动人口子女有95%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保证弱势群体子女“进得来,留得住,有学上,学得好,”切实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辖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驻区农民工子女100%就学。

  ——强化扫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和“机构不撤、人员不减、经费不少、工作不停、劲头不松”的原则,建立了区级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和以政府为核心,教育局、街道、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扫盲教育网络,不遗余力地开展扫除剩余文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对扫盲专干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坚持免费提供课本,采用家庭个人承包及集体办班学习形式,对15-24周岁重点人口实行“有一个扫一个”,做到了扫盲工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沙依巴克区按照“以规划为龙头,以调整为主线,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固本强基,稳中求进,优化环境,“两基”、“普九”工作欣欣向荣,硕果累累。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合效能。采取“三继续、三优先”原则(继续对薄弱学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大力倾斜,实行职称评定优先、评选先进优先、进修学习优先),大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全方位推进基础教育。对民汉合校重新划分学区,打破区域条块分割的格局,解决了仓房沟片区等城乡接合部生源过多、中小学布局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对九家湾、骑马山片区重新进行规划,改善阿勒泰路沿线、西山片区、九家湾片区学龄儿童就学条件,减轻学区生源超负荷压力,基本实现“校点调少,规模调大,队伍调优,质量调高”的目标,同时协调规范民办教育和幼儿教育发展,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

  ——优化育人环境,提高管控实效。沙依巴克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从人力、物力及技术上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投入,配置专职保安人员和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强化师生法制和安全教育,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区属学校安全、消防、食品卫生及周边环境开展大规模专项检查及阶段性安全检查,解决安全隐患问题137个,区属学校100%安装了远红外报警系统,与110报警平台联网;每年投入60余万元为区属各中小学配备校园联防公益岗位,投入600余万元改善教职工食堂。按照“高品位、重实用、有特色”原则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区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要求各校校园自然景观、景点建设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细化要求,人文景观突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办好校园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这些举措使得学校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确保了校园环境整洁和安全和谐。

  ——优化育人队伍,打造“教育强区”。大力加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本着“政治强、思想硬、业务精”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业务考核、组织考察、公开选拔、竞选上岗、选配助理、挂职锻炼、岗位培训、量化考核等方式,打造懂教育、会管理、德才兼备、坚强有力、开拓进取的教育管理团队。坚持从继续教育培训入手,规范教师业务档案,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业绩评价,调动和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素质教育主力军的作用。从2001年至今,区政府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分批选派学校各级领导77人赴北京西城区挂职,70人去南北疆和内地考察学习。举办了三期85人35岁以下党员、骨干教师培训班,选拔103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党员教师分别到10个街道、34个社区去培训、服务、学习,5人受到市级表彰,23人受到沙区、街道的表彰。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区域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管理科学、结构优化、配置均衡的教学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