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9-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第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资料图片)   英国布莱顿中学孔子课堂的书法课。(资料图片)   赴美教师在上汉语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梁杰

  2004年6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在塔什干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高玉生与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部长代表在协议上签字。

  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在中亚悄然诞生了。这标志着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新时代的到来。此后的短短5年时间,在世界87个国家陆续建立了281所孔子学院和93个孔子课堂。

  “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建制大规模地走出国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日前对记者说。

  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平台

  在国外设立专门机构推广本国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英国有文化委员会,法国有语文学院,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先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国的孔子学院,被认为是中国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谋求与不同文化交流”的一项举措。

  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由外方提出申请,在中外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各国孔子学院根据当地实际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大中小学、社区和企业开展汉语教学。目前主要有5种模式:国内外高校合作、国内外中学合作、国内高校与外国主流社团合作、我国地方政府或高校与外国政府合作、中外企业与高校合作。在现有孔子学院中,中外高校合作举办的占90%,国内127所高校和国外265所大学参与了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

  “塔什干孔子学院是由中国兰州大学和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合作建立的。兰州大学每年向孔子学院派出2至3名汉语教师,乌方则为孔子学院提供必需的教学、办公设施以及活动场所。学院自开办以来,学生人数从最初的40人增长到目前的300多人,已经先后有1500余人结业。学生来源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以及驻塔什干外交使节和外国工商业等各界人士。除开设了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语法、汉语阅读等课程外,还增加了文化特色课,如中国书法、太极拳、学唱中国歌曲、中国影片欣赏等。”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院长沙夫卡特·哈姆拉库洛夫向记者介绍说。

  沙夫卡特·哈姆拉库洛夫曾担任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副部长、乌兹别克斯坦驻美国大使等职。“在外交部工作期间,我只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关注,为孔子学院工作这些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和中国文化。”建院的几年中,塔什干孔子学院先后举办了近百次文化宣传活动。今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暨塔什干孔子学院签署成立协议5周年,学院准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歌曲卡拉OK大赛、“中国:前进中的文明古国”大型图片展及乌兹别克斯坦地区“中国与当代世界”研讨会等。

  “孔子学院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不仅为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搭建了新的平台,也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工作的重心及其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在孔子学院总部宽敞的会客室里,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向记者介绍说,“具体体现在工作方式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性转变;从教育系统内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和国内外共同推进转变;推广模式开始从政府行政主导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教学方法也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

  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孔子学院虽然诞生在21世纪,但却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孕育成长的。”许琳形象地比喻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璀璨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学习汉语的热潮逐渐显现,来华留学人数出现了迅猛增长。

  据统计,1978年到1988年,我国共接收130多个国家一年以上的长期留学生13126名,短期留学生33812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到1998年,尽管亚洲遭受金融危机,每年来华留学人数仍超过4万人,其中85%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特别是申奥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来华人数猛增。到2004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全球共有178个国家的11万多人在我国留学。

  与此同时,学习汉语的热度也在国外持续升温:在日本,随着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汉语早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外语;韩国1988年在大学学汉语的人数仅为1066人,至1996年猛增至4万多人;美国大学中1995年选修中文的人数比1990年增长了36%,是所有外语学生人数增长幅度最大的语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人,有100多个国家的30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汉语学习热,许多国家加大了汉语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求向我国派遣更多的留学生,并需要更多的汉语教师到国外教汉语,帮助他们培养自己的汉语教师;要求提供更多、更适用的汉语教材。”许琳说。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派遣对外汉语教师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过。1956年,朱德熙作为首位汉语教师被派往保加利亚,之后不断有汉语教师走上国外讲台。进入21世纪,为满足世界各国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国家汉办逐年扩大向国外派遣教师的数量。2004年以来,我国各部门、各地共向9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汉语教师3454人。

  “在不断增加派遣数量,输送教师、教材等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借鉴国外有关机构语言国际推广的经验,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公益机构,能更近距离地、全方位地为国外汉语教学服务,让外国朋友不出国门就可以学习汉语。”许琳说,“国家汉办很早就提出成立孔子学院的建议,1998年召开全国对外汉语工作会议时就有这个想法,2003年开始筹划这项工作。学院定名字的时候,我们提供了几个方案:汉语文化中心、孔子文化学院、孔子学院等。国务委员陈至立认为孔子学院这个名字比较响亮,综合几方面意见后,名字最终定为孔子学院。”

  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

  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同时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陈至立任组长。

  当年7月,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满足海外民众学习汉语愿望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是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借鉴国际语言推广经验、提高汉语国际地位的战略举措。

  “在汉语向世界推广传播中,我们也在认真研究、借鉴一些国家推广语言方面的经验。”许琳说,一些亚洲国家在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比如,韩国政府在扶持影视行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然后再通过这些载体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并保持较大的力度,“韩流”在中国的出现就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再如日本,有学者将近期兴起的“汉语热”与上世纪日本经济腾飞带来的“日语热”进行比较,认为日本人很懂得把握机遇,以其高超的手法巧妙地利用“日语热”推销本国的文化,致使许多西方人相信日本文化代表了整个东方文明。“而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却仍然不为世界所认知,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自有限的影视作品或其他大众传媒。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方面明显准备不足。”

  “要实现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权,中国文化推广的力度就必须要加强。”许嘉璐对记者说。近年来,许嘉璐游历了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深切感受到各国民众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一名学生讲一口漂亮的普通话,给许嘉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年轻人唱周杰伦的歌,连含混不清的吐字风格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说到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关系,许嘉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世界各国急切地向中国伸出手,让我们介绍中华文化,而我们只能拿出京剧、高跷、剪纸、泥人等,这些都是文化形态,既不是文化的整体,也不是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而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才能把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全面、更准确地贡献给世界。”

  在2008年12月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许嘉璐当选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在古稀之年担此重任,实在让他始料未及。“我希望在我的任期内,能将会员数量由目前的2000多人发展到8000人,争取让外籍会员数量占到60%。只有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了,汉语的国际推广事业才能大有作为。”许嘉璐说。

  在许嘉璐看来,海外汉语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目前,国内共有200多所大学开办了对外汉语的本科专业,63所大学还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它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与非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向国外介绍汉语和中华文化时应避免说教,而要提供多样的文化形态,要让人有亲近感。”许嘉璐说。

  汉语国际推广遭遇“三教”难题

  2003年6月,福建师大18名年轻教师踏上了菲律宾的土地,他们是我国派出的首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8个年轻人把歌声、笑声带到了菲律宾的8所华文学校,被当地教师和学生称为来自中国的“天使”。

  为缓解各国汉语教师严重匮乏问题,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派遣志愿者到世界各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首批试点分别向泰国、菲律宾派遣了40余名志愿者。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正式实施。目前已有7464名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奔赴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任教。

  “按照最初的计划,我们准备3年内在全球建100所孔子学院,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孔子学院建起来后,我们发现世界对汉语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我们最初的估计。尤其是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之后,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先后提出要办孔子学院,很多校长亲自到我们孔子学院总部申请或者委托他们在中国的合作院校,一次次地找上门来。许多国家要求增加学院数量,比如德国,本来想办4所,结果建了12所,现在还在申请增加。”许琳深切感到,国外非常欢迎、非常愿意办孔子学院,而我们在教师、教材、管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目前,国家汉办公派到国外的汉语教师已经增加到每年1000多人。而中国目前获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仅有3000人,国内专职和兼职教师共计6000多人。比起国际汉语热对教师的巨大需求,缺口仍然很大。”许琳说。

  据国家汉办初步预测,2010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将达到1亿,而全球汉语教师缺口超过400万人。如何填补教师缺口就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