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我坚强的理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第一版)那时,他还兼任高三班主任、年级组长,上高三两个班物理课。2008年,他在北川中学所有的努力与收获在特大地震中毁于一旦。但他像牛皮糖一样的坚韧,成为北川中学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坚强后盾。

  刘亚春心里有一股子倔劲。“我一直是这样一个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做到让自己满意。我以前做普通教师、做班主任的时候也是这样。”

  “开始是普通物理老师,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进修,刘校长拿到了本科文凭,在教学业务上也突飞猛进。”一名北川中学老师说。

  北川中学教师唐高平说:“他是一个教学能手,喜欢钻研教学大纲。做校长的时候还带着物理课,直到2007年9月才没上课。但是,他仍经常指导年轻老师的教学工作。物理组的教研活动,他也一直在参加。”

  熟悉刘亚春的人都知道:“他这个校长当得实在艰难,从来没有几天好日子过。”2006年3月起,刘亚春出任北川中学校长。当时,学校负债1000多万元。到了年底,老师们的奖金开支都成问题。刘亚春不得不开口向北川县领导求助,为老师们争取到奖励资金。

  北川中学地处大山里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一直十分艰苦。短短几年时间,刘亚春绞尽脑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支付了以前修建教学楼、学生公寓所欠的巨额工程款,收购食堂,新建标准运动场,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没想到,地震来了。“辛辛苦苦争取来的那么好的办学条件,几秒钟时间说没就没了,内心真的难以接受啊!”刘亚春内心的那一股子倔劲又上来了。他说:“地震后,我们得到那么多的关爱,我的想法就三个字‘争口气’。我不把这个校长的责任担当好,不把师生的信心树立起来,不去实现我们曾经定下的目标,怎么能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满意,怎么能让那些遇难的师生心中无憾?”

  现在要紧的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出更多名师

  直到今年夏天,刘亚春的微笑才渐渐多了起来,他依然回避家庭和个人的问题,但是一谈到学生习惯养成,一谈到教师队伍建设,一谈到教学质量提高,便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很高。

  2009年8月24日晚上,刘亚春在成都开完会后急急忙忙赶回北川中学。刚进校门,就直奔学生宿舍。这天是北川中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晚上。刘亚春带着学生一起捡垃圾,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第一位的。”刘亚春说。新生进校后,北川中学着重抓清洁卫生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学会孝敬、学会节约、学会珍惜、学会奋斗。“学校重建不仅仅是修房子,更重要的是重建精神。”

  课堂是刘亚春关注学生的切入口,他打算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质课堂。“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视质量如生命,视学生若亲子’。教学质量不抓上去,我心里有愧。”刘亚春说。

  今年暑假,刘亚春提出了“淡化灾区意识,不辱教师使命”的口号。这个标语就挂在操场边上,参与拓展训练的青年教师天天都要看好几遍。“在校内,我们不提‘灾区’两个字,要极力淡化灾区意识。北川中学肩上扛着沉甸甸的历史责任,面对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待,我们必须加快发展,争创一流教育。”刘亚春说,“现在,北川中学最重要的不是休养,而是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让名师更多一些。”

  震后,刘亚春一直致力于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利用一切机会学沿海地区,学绵阳的优质高中。2009年春节前,北川中学分别从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创新发展4个方面推动学校的重建工作。刘亚春的想法是:只要回归正常的学校生活工作秩序,就不会有太多的所谓“心理问题”。

  “人世间本没有一帆风顺,面对灾难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是刘亚春常常说起的一句话。地震后,北川中学的发展目标被确定为“三年恢复,六年提升,九年跨越”。

  地震后,温家宝总理曾经来到北川中学,并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成为北川中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刘亚春说,温总理还送给我们八个字——“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是北川中学新的精神,也是我们微笑着奋勇前行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