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方帕夫雷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马新功,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心理咨询师,全国十佳优秀小学校长,河南省教科研先进教师,濮阳市学科带头人,濮阳市优秀专家,濮阳市优秀校长。多年来,马新功校长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辅导员》《河南教育》《现代教育报》《教育时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珠海、北京、天津、郑州及乌克兰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累计30余场。2008年9月被乌克兰教育部教科院授予在国外推广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殊贡献奖。

  编者按: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为己任,精心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创建实践,使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深入实施,实现了学校的快速跨越式发展,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和河南省教育先进集体,并被濮阳市政府记集体二等功,校长马新功也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学校长、濮阳市优秀专家,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为此,近日,全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陶继新先生拜访了该校,与校长马新功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陶继新 马新功/文

  追寻大师足迹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为熟悉和敬佩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被认为是“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不仅旨在解决今天的学校任务,而且旨在发展明天的教育学”,是“活的教育学”。他所提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先进教育思想,以及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的长达三十多年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验,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还是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陶继新】是啊!每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都会大有收获,尤其喜欢他关于读书的论述,可谓意蕴悠长。比如,他告诉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当下有的老师“一心只读教参书”,不知教学的妙道乃在于文化的积累,在于智慧的生成,而不是鹦鹉学舌地从教参上悉数“拿来”。所以,我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报告中,就有《读书与教学相得益彰》一讲。到你们学校走访的时候,发现你们的教师阅读了大量的书刊,而且多有心得。感到你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好。

  【马新功】应该说我是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大学毕业,走上教育岗位,并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始终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办一所帕夫雷什中学式的学校,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和校长,培养一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陶继新】美丽的梦想,就是一个指向高远的理想。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抵达的目标。在您领导下的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里,就可以随处看到帕夫雷什中学的“影子”。况且,你们学校和帕夫雷什中学是友好学校,您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院士也多有接触,您还多次参加了一些这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已经如影随形地走进了您的思想里、行动中。

  【马新功】2004年江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后,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义高教授、秘书长肖甦教授的亲切指导和热情帮助下,我们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以“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为核心目标,开始了创建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实施和谐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老师在参观了我们学校后,给我们的题词是“教育,让爱流淌,人生,与梦飞翔”。

  【陶继新】当“应试教育”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今天,提出“和谐发展”意义非常。我认为,和谐源于儒家先师的“和”。为什么说“和为贵”?因为没有和,万事万物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教育呢?“和”还有恰到好处之义,过犹不及。学习知识好吧?当然好。可是,一味地学习知识,而不提升人格,不健心健身,就会出现问题。学习儒家文化的经典思想,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理论,根据你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和谐教育的研究,定然会收获累累硕果。

  确定先进理念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当前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对校外是一面旗帜,对校内是一个纲领,对历史是一个总结,对未来是一个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引导学校教育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我们把学校当前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提炼为:

  办学理念——崇尚和谐,追求卓越;

  办学目标——创建现代化、实验性、开放式、学习型学校;

  办学特色——全面打基础,特长育人才,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培养目标——基础扎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志向远大,会做人、会学习、会发展;

  队伍建设——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高,会研究、能创新、懂合作;

  文化建设——硬件、软件、潜件齐全,学园、乐园、家园兼备,净化、绿化、美化到位,核心是学会赏识,爱满校园;

  管理方式——以人为本,法治德治并举,刚性柔性结合;

  团队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勇创一流。

  【陶继新】办学理念的优劣,体现着校长思想文化品位的高下。去一些学校走访的时候,发现有不少校训、校风、学风等大同小异,缺少个性,有的甚至是纯然从其他学校原封不动“窃为己有”的。我想,这种有名无实的理念,当然不会起到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副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校长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一是校长应该是一个学习之人,甚至是一个对教育理论有一定研究的人;二是校长应该是一个积极在实践一线探索的人,甚至是拥有课堂教学的权威话语权者。比如你们学校管理方式中的“法治德治并举,刚性柔性结合”就很有特色,它与您的思想品格、个性特点、管理思想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如果别人拿去之后,就会变味,就会失去“这一个”的特点。

  营造精神家园

  【马新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办学特色更成为一所学校的品牌标志。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学园。学校以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批批孩子在学习、思考、探索、研究中废寝忘食、流连忘返。

  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个性的乐园。学生在宽松、赏识、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释放能量、享受成长、发展个性。

  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家园。有位教育家曾说,学校应当是家庭的延伸,这说出了人们对学校所期盼的那份温馨和亲情。我们在学习、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中不断强化和注入亲情,在亲情中,问题容易化解,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找到归属。

  近年来,我们油田一小把“学园、乐园、家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用心营造育人文化,不仅让墙壁会说话,还让校园的一切设施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校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求索、进取的欲望和求美向善、乐学好问的具体行动。学校实现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成了广大师生勤奋求知、快乐成长、放飞心灵的学园、乐园、家园,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继新】学校是精神圣地,师生通过学习而提升精神境界,才不辜负“学园”的称谓。不过,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课堂之学,还有课外之学;不但有知识之学,还有修身之学。其实,在《论语》中,“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修身做人教育。只要可以丰富人生精神,提升人生品位,都可以称之为学。所以,在这样的学园,教师与学生都会学到为自己幸福增值的东西。

  我们常说刻苦学习,这自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可是,我们更应当倡导乐学,学校也更应当是一个“乐园”。学习为什么感到苦?除了过度努力之外,就是感受不到学习之美之乐。教师没有多少价值的泛泛之讲,学生没有多少意义的练习做了又做,何乐之有?如果教师之教少而又精,所讲生动风趣,学生听起来自然感到快乐。如果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并且学之有得,学之有趣,当然就会乐此不疲。而且,课堂之外,是一个更加丰富的课堂,是一个各显神通之地,是一个施放心灵之所,“不亦乐乎”?

  入住酒店,常见“宾至如归”的标语。尽管有宣传之意,而真正的好宾馆,还真让你感到温馨舒适。学校更应当让学生有家的感觉。教师如果都像孩子的父母一样真心关心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有一种家园的感觉。常听有的孩子叫教师为妈妈,而且是言出由衷。我想,学校不是家园又是什么?你们的教师那么爱学生,甚至有的爱是父母无法给予的,他们能不感到家的温暖吗?

  注重学生发展

  【马新功】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不懈的追求,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坚持全面打基础,特长育人才,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没有基础,就会失去生存之根;没有特长,就可能泯灭个性。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人才,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马新功】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校在这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是,首先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要把孩子当作“未成年人”看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其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课堂内外偶尔的“犯规”应属正常,我们提倡热问题冷处理;再其次是要把孩子当作“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看待,要知道未来的爱迪生、未来的比尔·盖茨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创造适合他们主动发展的环境,要研究有利于提高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要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支配地位,更多地引导、唤醒、激励学生,让学生人人都能够参与,人人都体验成功;最后还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尤其是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体恤、关照他们。

  【陶继新】大人与孩子,在人格上没有什么高低之别。所以,教师把孩子当作“人”看待,理所当然。大人有大人的优长,孩子有孩子的优长;大人有大人的缺失,孩子有孩子的缺失。老子认为“复归于婴孩”才是人的高层境界。所以,大人不能以大人而自傲,教师不能以己之长,攻孩子之短,而应当理解、尊重、信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犯规”,教师应当平静对待。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对教师的宽容是超过了教师对孩子宽容的。教师批评孩子,孩子俯首听命;可教师犯了错误,孩子却多不敢当面批评。

  孩子的潜力之大是远远超越大人想象的。不说学生,就是牙牙学语的幼儿,他们夜观天象,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悬在天空?人为什么会死?如此等等大的问题,无异于一种“天问”。可是,大人大多忘记了儿时的“天问”,大了反而不知“天问”的价值,便有了视作儿语的不屑一顾。小学生本可以学习很多近乎高深的智慧,可是,教师却认为那是走进大学乃至成了研究生之后的事情,所以,就让他们与这些智慧擦肩而过。过去一入私塾就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看起来太过深奥,其实背诵之后却可以将这种深厚的文化永远留存心中,且永远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