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教育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李凌 高耀彬/文
谈到岳壁三中校长张明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岳壁乡梁坡底村的村民都赞不绝口,说他内外兼修、软硬共抓4年就“救活”了岳壁三中,村委会还打算给他和教师发一笔奖金。
4年前,这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农村中学曾一度濒临倒闭。片区内每年适龄的学生有200多人,但学校的总人数才170人,其余都流失到好学校去了。教师不会上网找资料,电脑都封存起来,落满了灰尘。
2006年2月,张明星从县城的平遥实验小学副校长转任岳壁三中校长,经过4年的努力,如今的岳壁三中,在校人数达到600多人,新进和从其他学校交流来了10名任课教师,全部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入重点高中和职校的人数超过毕业生人数的1/6,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学校。
让岳壁三中“起死回生”,有什么诀窍呢?谈到这个问题,张明星笑了笑说:“我哪儿有这么大的本事,多亏了上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好,教师、资金都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才让岳壁三中有了好发展。”
的确,岳壁三中被“救活”,绝不是个别因素在起作用。晋中推进教育均衡有股敢为人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气神,正是这股精气神,成为救活薄弱校的“灵丹妙药”。
1布局调整破解择校难题
【就区域教育发展而言,学校的布局、规模很重要。在教育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没有好的布局和适当的规模,连办学条件的均衡都无法谈起。】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晋商精神、大寨精神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明清年间,晋商虽以经商为主,却普遍重视读书习儒,享有“世兼儒贾为业”的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晋中的教育发展在山西也一直为人称道,有很多创新的做法和尝试,如上世纪末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都在山西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
然而,在择校问题上,晋中市也曾经饱受其困。三四年前,与岳壁三中的状况类似,很多农村学校因为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生源外流,校长们常常因招生困难而头痛。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好学校,又造成了城区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超标。
由于择校,晋中家庭教育支出猛增。晋中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晋中市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659元,其中教育支出497.2元,比2000年的345.2元,增长了44%。2006年仅前三季度人均教育支出就达500元,比2005年增长23.8%。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令很多家庭苦不堪言。
如何才能缓解择校难题,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呢?
“晋中破解择校问题,促进教育均衡,首先是从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做起的。”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说。据介绍,2002年以前,晋中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4000多所,其中3800多所分布在农村丘陵地区。“‘单师校’过多,学校布局小而散,战线拉得过长。”鹿建平给记者算了笔账,“在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要照顾这么多学校的发展,教育投入就像‘撒胡椒面’一般,更多的是‘打了水漂’,根本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时候,教育发展的成本就会转嫁到社会,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于是,从1999年开始,晋中市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减少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现场会,提出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实施规划,并将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硬指标和硬任务。
为了保证布局调整的科学性,晋中对每一所学校服务区内未来10多年的生源人口规模都进行了预测,并综合考虑上学远近、师资水平等因素,决定每所学校保留还是撤并。
在具体的调整模式上,晋中市也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允许各区县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办法。例如左权县的山区面积广,就采取了“以县统筹模式”,在撤并山区中小学的同时,在县城创办了两所专门招收全县贫困山区撤并学校学生的寄宿制小学,接纳了100多个撤并校的1000多名学生;祁县探索的是“多村联办模式”,将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如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集中起来,走多村联建、联办、联管、联用一所大规模、高标准学校的路子,有效弥补了农村校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形成了“以乡统管”、“资源重组”、“资源置换”、“学区一体化”等不同的模式。
经过10年的努力,晋中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已由1999年的3998所减少到2009年的1126所,减少率为72%,小学校均规模由81人增加到260人,初中校均规模由511人增加到728人。全市共有寄宿制中小学317所,超过四成小学生可寄宿就读。
“校均规模提高了,投入才能更集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方才提上日程。”鹿建平告诉记者,“根据出生率不断降低的总体趋势,以及学校规模办学的要求,晋中将进一步减量扩容,到今年计划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其中小学800所、单办初中1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0所。”
2教育投入推动千校达标
【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升级,需要加大政府的的财政投入。为此,晋中市设立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从外表上看,太谷县阳邑中学和其他的农村初中没什么差别。不过走进教学楼,到每个教室里面都看看,你就会感到这个农村初中不一般。
一部投影仪、一台电脑,还有一个幻灯机,稍显陈旧的教室里,却都装上了连通互联网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播放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直接登录“太谷教育信息网”下载其他教师的课件,或者使用其他的网络资源。
“像阳邑中学这样每个班都装备了多媒体设备的初中还有好多所,全部都是离县城较远的山区学校。”太谷县教育局局长张东生告诉记者,“我们采取的原则是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从离县城最远的学校开始,先把它们建成最好的学校,然后再是县城里的中学。”
目前,太谷县100%的学校都装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县共有计算机网络教室455个,计算机总数4084台,生机比达到10∶1,甚至要低于东部某些城区学校。
如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花不少钱吧?张东生说:“从1997年开始装备,到现在,设备总投资达到1000多万元,都是逐年从太谷县教育经费中挤出来的。要知道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太谷县财政并不算富裕。”
其实,在整个晋中地区,从学校布局调整、信息化建设到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采取的都是类似的思路。鹿建平告诉记者:“保障晋中教育的投入,除了严格执行市、县按比例配套的规定外,还有两个硬规定就是用足教育费附加和专项资金投入,保证每年都有充足的资金改造薄弱学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专项资金投入,就是对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专项行动,晋中市和区县每年都必须保证一定经费的教育投入,并将此纳入教育督导以及政绩考核内容,“评价一个区县教育经费,主要看的就是专项资金的投入。”鹿建平说。
鹿建平还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目前晋中正在大力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全市保留下来的1000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建成标准化学校,用他们的话来讲,叫做“千校达标工程”。从2005年开始,市政府每年设立1000多万元的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确立一至两个重点项目,统一改善学校及教学设施。
2006年的重点是标准化操场和图书配备,市财政加上各区县配套资金投入6645万元,新改扩建标准化操场102个,投入960万元,为331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图书。
2007年,全市共投入2569万元,完成了20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暖气配置项目,4万多名学生受益。另外市财政单列专项经费600万元,公开招标为农村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理化生实验室196个。
2008年,则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00万元,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更新了7.5万套课桌椅,还筹集392万元,为44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了冰箱、消毒柜。
此外,从去年开始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晋中市连同省里的资助资金共投资5亿元,完成了28.45万平方米的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使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连续多年的教育投入,让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一个样。无论走到哪个区县,学校都是建得最漂亮、最富有现代气息的地方。据了解,晋中11个县区,已有8个县区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学校合格县验收。
学校硬件的改善,也让农村老师和学生安了心。2007年大学毕业到阳邑中学任教的伍慧智表示,刚来的时候,看到学校校舍又破又旧,觉得很沮丧;现在办学条件好了,学生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都不想走了。
3教师交流盘活农村薄弱校
【择校在择师。为了激励教师从城市向农村、从优质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动,晋中采取了“区域内交流”、“交流教师骑车15分钟可以回家”等人性化的举措。】
不过,在晋中,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老呆在一所学校不想走也不行。
从2008年7月开始,晋中开始推行新一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教师交流制度。“择校的实质是择师,教师资源配置不均,势必造成教育发展的失衡。”在鹿建平看来,在办学条件逐渐均衡的情况下,要破解择校难题,关键就在于让教师流动起来。
为了让教师真正流动起来,晋中以市政府名义下发文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鼓励在同一个岗位干满6年的校长、中层干部以及50岁以下的男教师、40岁以下的女教师,按照自愿报名、统一调配的原则,从超编学校向空编学校、从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
“由于有市里面的支持,政策推行起来还比较顺畅。2008年全市中小学干部教师交流2841人,2009年交流3201人,交流教师人数达到6042人,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9%左右。”鹿建平说,“当然,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激励措施。”
在交流范围上,实行小范围区域内交流,城区教师在城区交流,农村教师在农村交流,交流的学校以骑自行车15分钟回到家为限。“即使交流,也不会影响教师正常的家庭生活。”晋中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史进智说。
在交流方式上,采取了“人走关系动”、“对口交流”等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赋予了教师更多的主动权,免除了他们后顾之忧。史进智告诉记者:“考虑到有些交流的教师担心工资待遇会变差,不愿意同时转走自己的人事关系,可以先实行‘人走关系留’,到2011年,将全部实行‘人走关系动’,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阶段。”
此外,晋中还规定,从2009年开始,教师申报晋升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有参加干部教师交流的经历;教师评选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必须有异校交流的经历。这两条硬杠杠让很多教师从被“交流”走向主动交流。
教师交流制度犹如一条鲶鱼,激活了整个教师队伍,也盘活了农村薄弱学校。平遥县金庄小学是所缺编的薄弱校,3年前,学校只有9名教师,很多课程都排不开。受益于教师交流,现在学校教师人数增至14人,不仅开齐开足课程课,交流来的年轻教师还带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从西郭小学交流到金庄小学的孔庆龄是名年轻的女教师,2009年刚到金庄小学,她就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公开课,带动了其他教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她组织学生参加岳壁学区的文体比赛,还为我们破天荒拿了回奖。”谈到交流来的教师,金庄小学校长赵青山兴奋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