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教育的精气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交流也给学生带来了变化,新教师来了之后,学生上课更积极了。”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以前数学不是太好,新老师来了之后,孩子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在交流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或中层干部。史进智告诉记者:“2008年和2009年参与交流的教师中,有近800人是校长、副校长。”

  他们的交流对推动农村薄弱学校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影响更为巨大。2007年8月,刘生伟从平遥实验中学副校长转任岳壁一中的校长,把“推门听课”的习惯也带到了这所农村薄弱学校。两年下来,他累计听课500多节,最多一天听过6节课,积累了7本厚厚的听课本。

  在他的带动下,学校形成听课、评课的风气和制度。“有一次,我谁也没通知,竟然包括我在内共有13个教师都不约而同去听了同一节课。”刘生伟说,听课还“听”出了8名县级教学能手,填补了该校的一项空白。

  现在的岳壁一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原来到城里择校的学生,回流了十几个;在本校任教的4名教师,还把本在城里上学的孩子转回自己学校就读。

  4教学改革围绕学生发展做文章

  【推行校长听课制度、搞“有效教学”、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学生学得好、有出路、能成才,晋中还为教育均衡配套了一揽子政策。】

  在晋中,不仅校长有听课的习惯,很多教育局长,乃至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都有“推门听课”的习惯。

  “从2007年开始,晋中在全市倡导校长、局长听课,从2009年开始正式形成校长、局长听课制度,教育局长每年至少听10节课,校长每年至少听100节课,教研员每年至少下乡100天、听评课200节;数量不够的,取消相关待遇及晋职资格。”鹿建平说。

  2009年9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35中听了5节课,并一一进行了点评,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人都呼吁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向温总理学习,下课堂听课。

  在此背景下,晋中搞校长听课制度,是不是在跟风呢?不是,这实际上是晋中推进“有效教学”系列活动,加快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又一有力举措。

  据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高晋峰介绍,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体现在教学层面上,就是农村薄弱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一次,他和鹿建平局长到一所农村小学一年级听课,一堂课45分钟,教师只讲了4个字“上、下、左、右”。

  “老师用了20分钟讲解,再花了20分钟让学生练习写这4个字。”鹿建平向记者分析说,“实际上,在上小学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写这4个字。这样来看,这节课就是无效劳动,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低下,正是因为无效教学因素太多。校长、局长不下去听课,这样的情况就发现不了,教学改革、教育均衡也就无从谈起。”

  于是,在抓硬件均衡、师资均衡的同时,晋中又集中大力气推行校长听课制度,搞“有效教学”、连片教研。

  高晋峰告诉记者,所谓的“有效教学”包括管理有效、教研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作业有效。为了推进“有效教学”,晋中市一方面抓连片教研,将几所学校、几个乡镇捆绑在一起,共同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教研活动;另一方面抓教师培训,形成了全体教师三年一考、三年一赛、每年利用寒暑假培训等制度,每年市本级培训达到万人次,同时还不定期选派校长、教师到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国外培训。

  现在,晋中教师普遍形成了较强的教研意识,采访中,随便问到哪位老师,都能很清楚地说出“有效教学”、连片教研的理念、目标及方法等。

  “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了,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都能学到知识,谈均衡才有实质的意义。”高晋峰表示,“教育均衡不能脱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规律。”

  围绕学生的发展,晋中还从学生“出口”入手,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初中毕业后,能够进入合适的学校进一步深造。“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支持。学生初中毕业后没有深造的机会,义务教育再均衡也没有用。”鹿建平表示。

  从2001年开始,晋中就把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2008年指标到校比率达到40%,2009年达到50%,2010年将达到60%,不仅从“出口”上有效遏制了择校现象,而且让更多薄弱学校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上优质高中。

  与此同时,晋中还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中职建成花园式校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改革高中招生及中职招生结构,让那些初中生毕业后愿意前往职校就读,并通过职校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这几年来,晋中在教育均衡发展上采取了一揽子的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教育均衡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均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现在我们已经接近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沿着均衡这条路,我们还要进行一些创新,逐步实现县域内的初步均衡、全面均衡。”谈到以后晋中教育均衡发展之路,鹿建平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均衡无止境

  ■本报记者 李凌

  在晋中采访,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不是农村学校漂亮的校舍,不是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也不是扎根基层的教师,而是晋中教育人推进教育均衡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多次谈道:“教育均衡无止境。”笔者认为,这句话恰恰体现了晋中教育的理想和精神。先进的教育资源容易得到,坚强的教育精神却非轻易能形成。

  教育均衡无止境,这是晋中教育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晋中的教育局长、校长们交谈,谈得最多的不是过去的成就,而是将来的打算。学校布局调整好了,适应了现在的需要,他们又考虑起10年后的需求和规划;薄弱学校改造结束,办学条件均衡了,他们又开始谋划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交流有序推进,师资差距缩小了,教师全员轮训又被他们提上了日程……正是如此坚持不懈的追求,才成就了晋中教育如今的均衡。

  在山西,乃至从全国来看,晋中并不是一个富裕的地方,经济发展在山西居中游。然而,为了让老百姓得实惠,让多数人满意,晋中在财政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保障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专项资金制度,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力度改造和扶持农村薄弱校,让农村的孩子也能用上多媒体设备,与城里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这种处处敢为人先、集中力量干大事、穷地方办富教育的勇气和思路,不正是几百年前团结诚信、敢为天下先的晋商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延续吗?不正是当年晋中昔阳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搞农业建设的生动再现吗?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每个孩子和家庭的幸福,办教育理应有这么一股精气神。

  笔者认为,晋中推进教育均衡的这股精气神,得益于当地深厚的晋商文化的积淀,得益于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的熏陶,更缘于晋中教育人对教育均衡规律、教育本质的正确把握。从人人有学上的低水平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初级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全面均衡……对教育均衡无止境的追求,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均衡从现象向本质的回归。

  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其终极目标在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均衡,乃至教育公平本身都不具有目的价值,而是具有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具价值;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有出路、能成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教育均衡无止境,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笔者认为,晋中教育人把握了教育均衡的规律,领悟了教育的本质。他们推进教育均衡的行动,我们乐见其成。

  晋中教育大事记

  ■2004年 开始组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服务范围遍布全市11个县(区、市)118个乡镇1126所学校的3万余名中小学教师。

  ■2005年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同年秋季,将免杂费范围扩大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

  ■2006年 开始组织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全市4000多名教师参与支教,其中1200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全职或兼职支教。

  ■2007年 出台《晋中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启动“三五工程”,在全市培养5000名县级骨干教师,500名省、市级学科带头人,50名名师名校长。

  ■2008年 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全覆盖”,在山西省率先推行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制度。

  ■2008年 建成晋中教育城域网,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所有成建制学校。

  ■2009年 教育部授予晋中市“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史进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