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简介】

  王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科技教育好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土壤肥沃自然能够长出参天大树,当前应从政策支持、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科技教育

  ●就像巴西的足球得益于全民对足球的参与一样,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基于大众教育的基础,而且应该从小开始。

  “钱学森之问”是时下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用人制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笔者觉得,拔尖创新人才难涌现,与我国对科技教育重视不够,科技教师质量有待提高,科技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大有关系。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加强科技教育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教育不仅受到政府的重视,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亚洲近邻新加坡。新加坡每年都会为100个科学和工程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到国外大学读博士。由于国家对科技教育重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的学校科学开展情况以及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指标都名列第一。还有一个是美国。2006年美国政府公布了提高美国竞争力计划,其中就包括鼓励儿童学习更多的数学和科学,以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正是由于新加坡和美国将科技教育摆到了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位置,并通过科技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两个国家才显示出较强的创新力。波士顿咨询公司2009年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创新能力名列第一,美国排在第8位。

  反观我国,我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够,无论是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还是在科技教育理念、方式和活动形式方面,或者在科技教育师资方面,都不及世界发达国家。打一个浅显的比方来说,科技教育就好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科技教育搞得好,土壤肥沃,自然能够长出参天大树,培养出世界顶尖的人才;科技教育搞不好,土质贫瘠,那想要长出大树,就比较困难了。因此,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技教育,从政策支持、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改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加强科技教育,首先应该从娃娃抓起,应通过设置相应的科技教育的课程和计划,引导青少年关注并喜欢上科技。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然而,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课程,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却相对滞后,小学三年级才开设科学课程,并且不是核心课程;技术教育在高中才开设,由于不是高考范围,缺少操作性的学习环境与相应资源的支持。当下,我们应加大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引导力度,让学生从小就对科学、技术、工程产生兴趣,进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成为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们也常常说要重视科学探究,但是往往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支持,科学教室依然是按照过去做科学实验的标准配备,缺乏开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更广泛的教学资源的支持,导致很多科学教育活动无法展开。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科技教育的支持。包括2009年奥巴马发起的“教育创新”运动在内,近年来,美国通过开发新型的互动科学游戏、设立国家实验室日等科技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升了国家的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还要改善对科技教育师资的培养。师资是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科技教育师资的培训。例如,2004年,英国贸工部、财政部、教育和技能部联合发布了《2004-2014年科学与创新投入框架》,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提高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自然科学教师的素质。为了落实这一目标,英国在大学建立了9个国家级科学学习中心进行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科学教师质量。而目前我国也进行了很多科技教育师资培训,但是培训效率和质量都并不尽如人意,此外,我国科学教师与科技辅导员没有资格标准,还缺乏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和培训环境。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最后,要坚决扭转科技活动功利化的倾向。科技活动是我国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校的科技活动不能受到功利性目标的影响,不能让大赛上获奖成为内驱力。笔者认为,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科技活动需要时间和资源,眼下像钱学森在中学时经历的那种生物课可以去野外采集标本,有很多时间可以从事课外活动已经很少见了。要扭转这一倾向,政府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学校要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时间和必要的材料。

  就像巴西的足球得益于全民对足球的参与一样,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基于大众教育的基础,而且应该从小开始。如果青少年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科学与技术教育教育制度缺乏培育创造性的空间,很难通过对少数人的培养而产生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