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特色让冷专业变成“香饽饽”
■本报记者 李凌 王超群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是个“冷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报考,毕业想要找个对口的工作很不容易。据新华社报道,山东省2004年到2007年历史专业对口就业率竟然低为零。然而,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与对口单位“亲密接触”却容易很多,近几年,该校该专业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了100%,80%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冷门”专业何以成了“香饽饽”呢?
“我们的历史专业也曾遇到转型困难”
“这得益于我们学校历史专业的应用特色。”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顾军告诉记者,“我们有两个方向,文博博物馆和文博旅游,都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由于贴近市场和社会需求,应用文理学院历史专业的学生才这么抢手。”
北京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和旅游资源,近些年来,随着文博和旅游行业的快速增长,相关方面的人才缺口也不断增大。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到历史系工作的杨靖筠老师说:“应用文理学院历史专业也曾经遭遇过转型困境。”
她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2000年前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系的招生就业开始遭遇困境,有的年度只能招来20多个人。”
招不来人,学生不好就业,专业办不下去了,这该怎么办?存亡之际,系主任朱耀廷敏锐地意识到联大的历史专业,不能再像重点大学那样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而应当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1988年,应用文理学院设立了历史学文物博物馆方向,开了全国高校历史系设置文博类应用方向的先河,1993年,又增设了历史学文博旅游方向,进一步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路。
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凸现应用特色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历史系着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一、二年级,我们仍然开设了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这样的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历史涵养;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加大应用型课程的比重,开设‘博物馆学概论’、‘旅游概论’、‘文物鉴定与修复’等应用性强的课程。”顾军说,“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以12门课程为主的文化博物馆和文化旅游方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与课程相配套的,还有遍布校内外的实践和实习基地。”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杨丽华说,“在校内,历史系建立了文物鉴定室、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在校外,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神舟国际旅行社等8个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杨丽华还告诉记者,历史系采取“15+4”的教学模式,每学年15周的时间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暑期集中4周时间在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低年级以锻炼能力为主,高年级则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通过在博物馆、拍卖行等一线工作,实现就业。
此外,历史系还建立了一个学生社团——京韵文化社,2008年专门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大型主题活动月,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快板、京韵大鼓等传统曲艺的传承人请到学校,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们近距离接触。
毕业生成了首都文博系统的骨干
专业定位准了,人才培养机制理顺了,北京联大应用文理学院历史专业也呈现出招生就业“两旺”的局面。
据杨靖筠介绍,由于专业的应用特色鲜明,历史专业的招生人数开始逐年攀升,到2005年,本科批次招生计划增加到60人,但仍然是供不应求,报名情况火爆,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50%以上。
学生学得也格外认真。系里面每次组织大家参加社会实践,报名的人都很多。每次外出回来,大家都要带回一大堆各地的特色民俗工艺品。“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顾军说。
学得好,学有专长,就业自然不愁。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书店、神舟国旅……这些文博系统的单位每年都要招几个联大历史系的学生。2005届毕业生罗飞通过实习留在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工作,他告诉记者:“历史系开设的应用性课程,有针对性的文博实训,让我在文物博物馆的岗位上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