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崛起时教育怎么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东胜区教育大事记

  2005年 东胜区委、区政府投入1.8亿元新建4所中小学,开东胜教育新建基础设施的先河。

  2006年 调整和聘任了29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使各学校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为东胜教育的改革发展充实了实力,增强了后劲。

  2007年 以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主重新考核聘任了34名幼儿园园长,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

  2008年 教师节利用企业赞助表彰奖励了东胜区首届十大杰出教师。

  2009年 顺利通过“双高普九”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本报记者 郝文婷

  鄂尔多斯,如今对于内蒙古之外的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除了那些经常见诸于大小报端的证明经济增速的数字,那些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视觉变化也在证明一场“鄂尔多斯风暴”袭来。

  东胜区是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和信息的中心。2009年9月,东胜区顺利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双高普九”工作评估验收,几年的时间,东胜区从一个在内蒙古都算是教育落后的地区成长为内蒙古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的旗县,国家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之一。有人说,东胜区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东胜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有钱好办事。但办教育毕竟不仅仅是盖起漂亮的大楼,配上先进的设备就了事。2009年11月,记者走访东胜区教育的角角落落,探寻东胜区教育快速发展之路。

  财政保障 盘活资源

  教育与城市建设统筹发展

  “对教育怎么重视都应该,怎么支持都不过分,要有加大力度超前办教育的理念。”鄂尔多斯市委常委、东胜区委书记王学丰2005年的公开承诺至今仍是东胜区教育人最乐意向外人提及的,不仅因为这样的承诺史无前例,更因为大家感受到了这样的承诺如今兑现成了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个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内蒙古都是比较落后的,教育尤其薄弱。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胜区学生入学难、迅速兴起的民办学校又大多不合格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与东胜区迅速发展壮大的经济实力相比,教育显得比过去更加薄弱。

  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东胜区人口以每年3万至4万人的速度迅速增加,常住流动人口已占总人口的近45%,在短时间内中小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而公办中小学几乎没有增加一所。学校数量出现严重短缺,城区已有的18所公办学校,每所学校的班容量都在60人以上,有的超过70人。与此同时,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大量兴起,仅1998年到2000年,东胜区就增加了20多所民办学校,这其中大多未登记注册,有的甚至找几间教室就开始办学,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不规范、办学条件差、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

  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新建、改扩建学校是东胜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所借助的最重要的途径。据统计,2007年以来,东胜区统筹全局,多方筹资共投入37.53亿元用于区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中小学幼儿园23所,改扩建6所,所有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全部按照自治区一类标准建设、配备,全区中小学基本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这不仅为区域内教育的长足发展垫高了基础,同时也为东胜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与此同时,东胜区政府出资2.5亿元整建制接收了3所成规模、上档次的民办学校,撤销、取缔了20多所不合格民办学校,把在校的8000多名学生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此举彻底结束了不合格民办学校在东胜办学的历史。

  从2007年开始,每年第一次区委常委会都要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把教育工作切实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7年9月9日,东胜区第一个由政府组织召开的教育工作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把党委、政府2005年以来对教育的政策、改革举措、经费保障等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其中,决定继续加大教育的专项投入,每年教育投入不低于5亿元。同时,政府每年安排预算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逐年根据教师增加人数相应增加。从2009年起,区委、区政府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增加2300万元,解决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待遇和住房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东胜区连续多年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战略化统筹 多元化投入

  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在东胜区除了切实履行政府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职责,坚持依法对教育投入、优先对教育投入,更重要的是开阔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把教育放在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规划布局,并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与城市建设的统筹发展和教育自身的科学发展。

  近年来,东胜区一直把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统筹研究,确定中学招生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小学、幼儿园招生服务半径不大于0.5公里,使学校为社区服务在布局上得到保证。2007年、2008年以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政府协调大企业投资10亿元配套建成8所标准化学校,让教育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今,这一发展模式形成了政府服务企业,企业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

  东胜区教育局局长贺海云介绍说,除了企业配套捐建,东胜区近些年还通过政府贷款、资产置换、土地抵顶等多种方式盘活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2009年,由东胜区政府注资2000万元,47家企业捐赠6300万元启动的东胜区教育发展基金,为资助贫困师生、奖励优秀师生、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教师等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理顺体制 创新机制

  为教师成长提供长久动力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打造教育的新高程”是东胜教育发展的下一个宏伟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东胜区不仅仅注重办学条件的改善,而且更加注重建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

  严把入口 畅通出口 优化队伍

  健全教师准入制,是东胜强化教师队伍的第一招。2004年开始,东胜区全面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把教师进口,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优秀教育人才。2005年以来,共招聘、引进1300多人。在优化教师队伍改革中,比畅通进口制度更不容易做好的是完善教师出口制度。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后,东胜区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出台合理政策,打通教师出口,东胜区政府用“养起来”的办法,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教师进行一次性离岗休养分流。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共分流596多名教职员工。

  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素养水平和层次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在2004年8月,东胜区实行了校(园)长负责制、公开选拔聘用制,当时30多名校长中有18名校长未能继续上岗,一批精通教学业务、懂教学管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被选拔到了校长岗位。2007年,校长3年任期已满,7名校长被淘汰,东胜区重新面向全国聘任能力强、适合东胜教育发展的校长。同年,东胜区又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校长职级制”。在6个级别中,最高者和最低者的职级工资相差4倍多。告别了报酬上“能增不能减”的分配方式和人事上“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任免制度,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动力更足,校际流动更加顺畅。

  改善教师待遇 推动专业发展

  在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中,东胜区通过“畅通出口、严把入口”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教师和校长队伍的优化,这实属不易。但是如何保证这支承担教育重任的队伍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投身教育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依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来保障。

  “改善教师待遇是关心教师、关心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2009年,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东胜区委书记王学丰如是说。近年来,东胜区除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还全面推行了“一资三贴”的改革:实行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农村教师补贴制、骨干教师津贴制和班主任津贴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区委、区政府从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切实解决广大教师家属及子女就业、生活、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2008年为引进的优秀教师、无房教师和住房困难教师提供了300套经济适用房;2009年为引进教师和住房困难教师提供了430套经济适用房,为省级以上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名校长6人各无偿提供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在区直部门拿出50个辅助性岗位解决部分教师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通过这些惠教举措,确保了教师的整体待遇优于区域内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职工。

  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东胜区更注重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工程;制定了《东胜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办法》,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出台了《东胜区骨干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东胜区名师评选及管理办法》、《东胜区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大激发了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通过开展名师课堂,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东胜区还成立了由国内外278位专家组成的顾问团,与北京、上海、江苏、重庆等地的29所中小学和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进行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启动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将校长们的眼界继续延伸。

  均衡发展 特色办学

  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

  “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再也不能把体育、艺术、科技教育通过一个兴趣班来培养,我们应该做的是普及性的教育。”在东胜区实验中学,校长周旭光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大张旗鼓做的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育工程”明确提出,要利用初中三年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能钟爱一到两项陪伴自己一生的体育项目,能学会一件以上的乐器,能探究几个科技问题或现象。

  “回归教育的原点,即唤醒孩子学习的自觉,如今已成为我们办教育的普遍共识。”贺海云局长说。也正是基于这种上下一致的认识,东胜区的教育让人瞩目的不仅仅是一流的教学条件,还有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以及每个人为实施素质教育所付诸的行动。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华研中学,是东胜区一所新建的学校,全校约80%的学生来自农村,但就是这所学校,在校园艺术节的活动中初二年级430多个孩子能集体表演“笛子大合奏”。

  切实补齐社会综合实践教育这块“教育短板”,在距离城区约20分钟车程的新世纪中学,一个东胜区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初具雏形,这里有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美工、烹饪等18个功能活动室,专业设备已经配备齐全,明年春季开学起,东胜区所有中小学每个班级都要有一周的社会实践课在基地完成。

  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要为学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贺海云局长介绍,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东胜区除了对薄弱学校给予经费上的倾斜,更多的是在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2009年东胜区新引进了263位地市级教学能手,给新建的4所学校分配了59人,占总数的22.4%。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有大量能力强的校长相继进入薄弱学校工作。在校领导选配上教育局也非常慎重,特别注重学科、从教经历、年龄,甚至性格等结构的搭配。另外,教育局在每年对学校的评估考核中,将老校和新建校分队比较评价,这样更能公平地体现每所学校的进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办有特色的学校,在教育领域不算新鲜。但东胜区扎扎实实推进这项工作却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浮躁现象在东胜较为明显,因此东胜区通过全面深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来丰富学校内涵,让校长、教师静下心来办学、教书、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局明确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年实施,但每所学校必须首先有一个整体规划、详细的蓝图,规划方案经教育局审核批准后才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