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军: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入选人物:李慧军(河南省濮阳实验小学校长)   入选理由:针对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力行“适度教育”,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系列适度教育模式,使适度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们工作的一种常态,这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惠及了每一位学生。   影响一瞥:本刊报道后不久,许多学校纷纷与李慧军联系,或索要相关资料,或联系前往参观交流,或邀请其前去作报告。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即将在该校召开大规模的现场经验交流会。   相关报道:《适度教育:让教育不过度无不及》,《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5版

  李慧军申报并主持的课题“小学适度教育模式研究课题”,2008年3月被立项为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这在全国来看,也不多见。

  “在小学教育阶段,过小的教育空间、过难的教育内容、过量的作业练习、过分的考试评价等过度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的大脑被一种功利思想主宰着,使他们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有过度必然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及。在一些学校,不考的课程不开,不考的内容不教,这一系列的教育不及现象,使得学生千人一面,个性得不到张扬,原有的那点天赋终被扼杀。”

  在李慧军看来,当前教育的弊端,无外乎两大类:要么教育过度,要么教育不及。理想的教育,就是在对“过度”与“不及”的校正中,寻求最恰如其分的方式。

  实际上,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并非李慧军一人。很多教育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过度与不及对教育的危害,提出在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但仅此而已。“适度”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名词,仅仅把它作为口号,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李慧军的最大贡献在于,她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倡“适度教育”,而且动了真格,让这个让大家公认的难以操作的“卫星”落了地,使其深深扎根教育这个充满芬芳的“泥土”之中。

  “所谓适度教育,是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均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状态的教育。”李慧军认为,这要求施教者在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措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自然,开发人的潜能,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进而达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对适度教育的内涵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之上,李慧军提出了适度教育的六大操作理念:一是顺其自然,适当引导;二是讲究到位,及而不过;三是主张教育精细化,反对“精细长大没出息”的教育观点;四是崇尚“根雕艺术”,反对拔苗助长;五是承认不同、尊重差异;六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

  为了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适度教育的生长点,李慧军举办专家论证会,成立适度教育研究所,创办适度教育专刊,举办适度教育论坛,努力把适度教育变成每一位教师的信仰,并用科学评价来为之导航。她把诚信德育看作是适度教育的保底工程,开发出了“一、三、五、千诚信德育新模式”。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适度教育思想真正走入课堂,她带领教师们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三维六度五环节”的适度课堂教学模式,成功打造了“绿色课堂”。

  实施适度教育3年来,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继续领跑之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项健康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以二年级学生的近视率为例,一年就下降了17.3%。适度教育不仅带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给学校带来了可持续发展。(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