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乡融合学校大有作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研究员

  汤林春

  由于生活经历、所处环境和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农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本地学生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当他们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与城市学生和教师相处时就会多多少少产生一些抵触或排斥现象,这就是文化冲突。

  要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使他们在城市里不但“有书读”,而且要“读好书”,就必须关注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在此过程中,学校大有作为。

  总的说,学校要建设一种新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农村传统文化,也不完全是城市现代文化,而是以主流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农村传统文化和城市现代文化优秀因子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里,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相互促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面对变化的生源结构和多元文化的现实,如果学校固守着城市现代文化的做法而不思变化,可能会感到十分痛苦和力不从心,为此必须转变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使命,制订新的符合实际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为学校注入新的灵魂。

  其次要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我国现行课程主要承载的是城市文化,较少关注农村文化。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办学校里,不妨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的内容,这也许是办出学校特色的一条途径。如在基础型课程上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丰富学科内容,并利用学生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顺势生成一些校本课程等。

  再其次要精心布置环境。学校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作适当的改变,增添适量的农村文化因素,使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校园里得到共同体现。既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条标语、每一个角落都能反映学校的追求,也要想办法在学校营造一种博爱、平等、民主、自主等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并使这种学校精神弥漫在整个校园,让全校师生浸润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要组织丰富的活动。学校倡导的新文化只有融入师生内心,且新产生的师生内在理念再次外化并汇集成学校的共同理念时,才能形成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良性循环。而文化与师生的联结点是活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相互接触,并产生内心的交流、碰撞与重构。通过活动,可以触及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内心,让师生分享不同文化的美,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的师生在活动中会创造出共同的愿景,并真实地构建一种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