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争当地方经济发展“加速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0-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谭南周 通讯员 王炳华 李静)日前,厦门大学“东优1号杂色鲍”荣获高校服务海西优秀参展项目“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特等奖”。这一成果是该校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柯才焕课题组历经8年艰苦努力最终培育成功的,是福建省迄今培育出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现已在海南、广东和福建的鲍鱼养殖区进行大规模试验,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厦大主动进行变革,“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像“东优1号杂色鲍”这样惠及民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

  校长朱崇实说,我们必须经常思考如何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用于所在城市,成为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为此,厦大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重点构建10个交叉集成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成功组建了福建省特色水产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平台。这些创新平台,不仅为学校打开了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前沿的战略新通道,而且在服务海西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造出一批重大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9年,海西工研院通信工程技术中心作为首席单位与福建省6家企业共同承担的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通信技术与产品”项目成功实施,促进了福建省微波通信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了微波通信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整体跃迁,同时带动三元达、迈韦、泽仕通等企业建立了数字通信产品研发团队,相关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产值和利税都比2008年同期翻了一番。

  为了服务海西,厦大还与所在区域内的有关地市和国家大型企业结成战略“盟友”关系,相继与中航集团、大唐国际、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共建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化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

  3年来,厦大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为厦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比如,厦门市依托学校建立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自2007年提供对外服务以来,已吸引了包括盛群科技、点金科技等十几家著名台湾企业入驻,带动厦门GDP增长上百亿元。